战疫快评 | 惠企政策既要抓大更需“顾小”
读特评论员 孙波
2020-03-31 16:17

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浙江考察,再次对疫情“大考”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表示牵挂,指示相关部门:要让中小企业尽快从疫情中恢复状态。

进入2月份以来,深圳市、区两级政府都以空前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保“六稳”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开展经济强身。比如,市政府出台“惠企业16条”;深圳市2020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达1842.2亿的155个建设项目同时开工;罗湖区、龙华区先后各投入5000万元促消费资金用以刺激和提振消费等等。

在疫情全球蔓延、外贸形势前景莫测的情势下,深圳市、区的一系列大手笔举措瞄准投资驱动、扩大内需,确实找准了着力点,但是,对数量庞大、诉求各异的中小企业而讲,这些依然不够。

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深圳中小企业数量达197.1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让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约240户、企业150户,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8年中小企业创造GDP11583.19亿元,占深圳GDP的近50%,上缴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的70%。深圳中小企业的发展成就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统计显示,深圳1.44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80%以上为以民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全市具“专精特新”特色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授权专利的将近七成以上来自中小企业。

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已经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保护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就要求深圳的惠企政策和举措既要抓大更要顾小,而且在“顾小”方面,应该更加精准灵活。

首先,在重大政府项目的招投标方面,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限制,给优秀中小企业营造更公平竞争环境。现行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准入设置,往往使“国”字号、大企业形成实质上的“垄断”地位,能参予项目建设的中小企业只能“挂靠”或者二手分包,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

其次,虽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落地有客观上的难度,“银企”对接很难全方位贯通,这就需要政府方面“站台背书”,在资质审核、信用担保、风险担保等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形成“政银企”三方的良性组合。

再次,在抗疫之战中,深圳各级政府在推动企业恢工复产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特事特办”、“点对点”等许多创新举措,这种个性化服务不是照章办事、按部就班,更多呈现出灵活性和责任心,这是抗疫之战留给我们的正向能量,应当继续发扬。

正视疫情“大考”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直面中小企业面临的具体困境,以更灵活、更精准的政策和举措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是考验各级政府责任心的一个“精细活”。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评论员 孙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