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经济形势趋势怎么样?2月3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科研局、智库建设协调办在京主办的“2017年经济形势座谈会——新经济新动能”上,专家们纷纷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严峻挑战,并正进入一个“改革竞争期”,建议未来中国应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等。
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组长张英伟,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昉,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等出席会议。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蔡昉认为,增长质量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没有水分的增长,即不以资源、环境、生态、生产安全恶化为代价;二是潜在增长率提高带来的增长,而非靠政策刺激超越潜在增长率;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应以生产率提高为取向;四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速度。
他认为,提高潜在增长率,终究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可靠的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针对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他建议应不以GDP论英雄,实行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生态、安全)“一票否决制”;同时增长速度根据潜在增长率设定下限和上限;另外,生产率引到结构调整;以供给引导需求;第五,增加人力资本、R&D等创新要素的投入。
李扬提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劳动生产率下降、人口结构恶化、千年不遇的利率困局、高债务和高杠杆、收入分配恶化、去全球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困境。他认为,中国经济调整的最主要任务是淘汰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过多低效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具体路径则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全球正进入一个“改革竞争期”,这意味着,对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及其多样化内容认识得最深刻、策略最完备、决心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国家,将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增长动力向以创新为主导的全要素驱动转换
此外,多位专家还围绕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经济走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劳动经济、金融创新、农业发展和扶贫等重大议题展开了主题演讲及讨论。
其中,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国际社会的“协奏曲”。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不是“国际学雷锋”运动,更不能演变为“国际大撒钱”。应当寻找中国的利益诉求与周边国家利益诉求的交集。“一带一路”的内涵是发展导向型区域合作机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投资拉动为特点的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以创新为主导的全要素驱动。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认为,分享经济崛起的基础条件是减弱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在创新服务业发展当中,要把优化制度环境摆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由现代服务业特点决定的。
防控金融风险应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有关政府的去杠杆只能取次优之策。首先是守住名义赤字率心理防线不松口,其次是坚持减税与减支同步操作不动摇。
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防控金融风险已是金融运行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当务之急,理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可选择的一个政策抓手:加大长期公司债券的发行力度,延长债务性资金的久期。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中国金融业结构性风险突出,因此需要稳中求进。金融结构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应当提高,金融覆盖范围应当扩大。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认为,金融科技的跨界化、去中介、去中心、自饲服等特点对传统监管带来了挑战。为应对金融科技的挑战,建议构建监管沙盒计划、发展监管科技、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编辑 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