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医生的形象和装备,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口罩、白大褂、听诊器。其实,在不同的科室每位医生都有专属自己的秘密武器。
可能是一本笔记、一个模型、一个听诊器、一个设备......这些“宝物”都承载了他们在工作中、与患者相处的珍贵回忆。
一块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好帮手
一块又一块尺寸不同的小夹板,是符名赟(中)为患者治疗骨折时的“好帮手”。
一块小小的杉树皮甲板,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小木板。然而对于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兼骨十一科主任符名赟来说,一块又一块不同尺寸的小夹板,是他每天为患者诊治时的“好帮手”。
据了解,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是国家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一直以中医骨伤科闻名国内外。其中,佛山市非遗项目“正骨十四法”是一项凝聚了几代骨伤科前辈几十年心血的传统技术,其治疗闭合骨折不开刀、手法复位痛苦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而来。小夹板包扎固定技术更是中医正骨的精髓之一。骨折整复后,需配合小夹板固定。
符名赟指出,中医骨伤科提倡骨折治疗应将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三者有机结合,解决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相比很多人熟知的石膏固定方法,杉树皮具有轻便、舒适、可塑性强、X光可穿透等优点。“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由于骨折部位需长时间被石膏包裹,难以清洁且不透气,等到石膏拆开后甚至出现皮肤溃烂的情况。换成小夹板固定后,舒适性提升了不少。”符名赟说。
虽然中医骨伤科对于治疗场所、设备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但却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能大规模开展专业中医骨伤科治疗的机构并不多。“人才培养难是制约中医骨伤科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符名赟表示,由于中医骨科手法复位等技术要求诊治的医生具有较丰富的经验、精准的判断和熟练的治疗手法。因此,成功培养一名中医骨伤科人才并不容易,相比西医骨科或其他专科的周期也更长,一般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骨伤科近30年的医生,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患者经过我们专业的治疗逐渐康复。除了做好日常诊疗工作,让这项传统技术不断传承也非常重要。”符名赟认为,中医骨伤科治疗常见骨折等问题对于医疗场所、设备的要求不高,因此,非常适合一些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传承。“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中医骨伤科技术不断更广泛地推广应用,惠及更多患者。”他说。
一次性的“秘密武器”,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最大价值
左越正在使用“一次性膨宫液收集系统”为患者进行手术。
为患者开展“宫腔镜手术”,几乎是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宫腔镜主任左越每天工作的指定动作。近年来,由她研发并取得专利的“一次性膨宫液收集系统”,正是她开展宫腔镜手术密不可分的“秘密武器”。
左越介绍,由于女性的子宫一般情况是处于闭合状态,所以做宫腔镜手术的前提,就是要打开子宫。一般情况,医生会利用水注入子宫,产生水压,起到膨胀充起的效果,让宫腔镜进入子宫腔内,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子宫是布满血管的,因此这些水会通过子宫壁来被身体吸收。手术时间过长,水吸收得过多,病人的身体是承受不了的,从而引发“水中毒”手术并发症,严重会导致病人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导致心衰、脑水肿、肺水肿等。
这时,“一次性膨宫液收集系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个收集系统,就能精准地计算出患者身体水的吸收量,预测患者是否出现早期的水中毒,提前预警,尽早发现并采取措施。
“不要等患者出现问题再去处理,这样很被动。把预防措施做在前面,能更好地帮患者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左越认为,“一次性膨宫液收集系统”在宫腔镜手术中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提起印象深刻的经历,左越医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场看似普通却充满惊险的手术。从开始到结束,不到3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一次常规宫腔镜手术。当大家都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病人却出现不舒服,烦躁等表现。
经验丰富的左越当机立断,要求马上测量病人膨宫液液体的吸收量,最终测量结果竟然是2600毫升,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可以判断患者是出现水中毒并发症了,需要马上采用利尿剂。
“一次性膨宫液收集系统”这个“宝物”在此刻发挥了最大价值,它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很顺利地把病人的情况转危为安。
适逢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左越表示,从医近40年,不忘初心。她愿意一直用自己所长,用她所学的知识,全心全意地服务患者,帮助患者,让他们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一个叩诊锤,是20多年诊疗工作的朴实见证
叩诊锤是叶海标每天为患者检查必备的工具之一。
“别看这只是一个刚刚‘退役’的小锤,它已陪着我20多年,是我临床诊疗工作的最朴实的见证。”手握着一只叩诊锤的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叶海标说:“握在手上是那么的熟悉,使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这不仅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活动的好帮手,更是无声的朋友。”
叶海标介绍,神经反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就会出现异常的反射,叩诊锤就是用来检查患者异常反射情况的器械。
据了解,由于科室里的患者均为年龄较大的患者,且部分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神经系统受损等问题,甚至因听力或语言能力受损而无法正常沟通。因此,叶海标面对他的每一位患者,都需要非常细心、耐心。
在老年科病房年,叶海标兜里装着一个“小锤”,逐一耐心为患者检查、诊治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
“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叶海标表示,这些患者年纪大,身体各方面的问题可能也较多,就更需要医护人员更耐心的沟通和关怀。
呵护童心的“星星魔法棒”
罗媲与科室同事利用休息时间制作的星星。
罗媲常会向患儿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帮助他们缓解心理恐惧。
“这个小牙椅可厉害了,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就像游乐场的小飞机一样,你要不要躺下来试试?阿姨给你看看牙齿,不会弄疼你的。”在佛山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诊室里,面对第一次看牙医的小女孩,罗媲主治医师耐心地安抚和引导着。
“我们先给牙齿洗个澡,再用这个会发出,‘嗡嗡’响的小蜜蜂把虫子抓走,好不好?”小女孩认真地听着罗媲的讲解,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顺利地完成了补牙的治疗。
治疗结束以后,罗媲从抽屉里拿出了她的秘密武器——色彩缤纷的小星星花束。每一次完成治疗以后,她都会将这些亲手折的小星星送给小朋友,以作鼓励。
“魔法棒”的“力量”在小孩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后续的治疗中,小女孩每次都非常积极配合。甚至在家里,小女孩还会模仿罗媲的语气为妈妈检查牙齿,她告诉妈妈,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医生。
儿童对口腔治疗的恐惧和抗拒是每一位儿牙医生每天都会面临的“难题”。罗媲选择的不是强制性治疗,而是进入了孩子的世界,描绘出一个口腔治疗的“魔法天地”,在完成口腔治疗的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温柔地包裹起来,既是“口腔医疗师”,也是“心灵呵护师”。
“孩子的第一次看牙体验是特别重要的,我希望不要让孩子对看牙留下阴影,更多的是希望能够让他去配合医生的操作。”罗媲介绍道,“这些星星都是我们科里的医生在休息时间一起折的,除了小星星,我们还会准备一些小朋友喜欢的贴纸、手套气球等,在小朋友们有抗拒情绪的时候送给他们,配合我们的引导和讲解,柔性地开展治疗。”医者,除了治疗身体,也要呵护患者的心灵。这是罗媲的医者信条,更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真实写照。
(原标题《开箱医生“宝物箱”里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