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面
1、巨量到期暂未对冲,央行再放紧信号。6日,央行连续第二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OMO)。面对巨额到期回笼压力,央行“不放钱”无异于“催还钱”。据统计,2017年2月,流动性到期回笼量约2.5万亿元。即便有现金回笼支撑,若央行不进行必要的对冲,流动性到期回笼也将成为金融机构鸡年首先面临的一大考验。业内人士指出,春节后央行回笼流动性符合惯例,但直接暂停OMO的做法较为罕见。
2、瞅准德国,美国要打“汇率牌”。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责德国操纵欧元汇率,导致欧元被“严重低估”,损害了美国和欧盟其他成员国利益。这一公开指责引起德国对美国贸易政策转向的担忧。
3、继春节长假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节后首个交易日央行再次“出手”上调常备借贷利率(SLF)和逆回购利率。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或导致房贷利率上调,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双重压力下,银行可能会通过价格手段防控风险。此外,在加息周期和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包括一线城市)将可能迎来长周期拐点。
4、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鼓励以PPP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
5、申万宏源证券近日披露的一份最新投资者调查结果显示,近期仅有一成投资者看空上证指数,同时受访投资者加权平均仓位较今年1月初上升近9个百分点至57.2%。市场维持区间震荡仍是投资者的主流预期,但相比1月初而言,情绪逐渐乐观,其中认为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将趋势向上的投资者占比较1月初分别提升13个和5.6个百分点。看多后市的投资者普遍认为,未来一个月的上行驱动力来自国企改革及军工改革持续推进、IPO发行规模放缓以及养老金入市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等因素。
二、中观面
1、开年以来,上市公司接连释放增持信号,同盘踞已久的减持潮形成对抗。数据显示,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即有24家公司披露增持情况。2017年1月,产业资本增持A股上市公司金额达122.96亿元,在过去5年1月份中位居第二。
2、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17年1月基金子公司共计新增备案产品211只,继续创单月历史新低,此前最低为290只,为去年11月创下的纪录。与此同时,去年四季度基金子公司共计减少1546只产品,规模也同步缩水6462.42亿元。随着新规的正式实施,子公司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