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音乐达人夫妇:让游人听见台湾的美

2017-02-06 21:20
摘要

台湾日月潭景区内,头戴有长鬃山羊角帽子、身披赛德克人的织布,音乐人刘翰安和妻子黄韵龄把当地少数民族歌曲唱给游客听。

2017261375

台湾日月潭景区内,头戴有长鬃山羊角帽子、身披赛德克人的织布,音乐人刘翰安和妻子黄韵龄把当地少数民族歌曲唱给游客听。

他把身上打扮称为“穿戏服”,“会引起注意,再介绍到文化层面去”。为吸引游客停下脚步,附近还摆放民族服饰和用具,供免费拍照。

曾是唱片公司制作人,刘翰安从事音乐工作至今已40年。在他看来,唱片里的流行歌多数是情爱和慢歌,而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旅游音乐一直没人做。15年前,他把目光转向这一领域。

妻子写词,丈夫作曲,他们走入少数民族区域,尝试用歌声表达各部落的人文、景观、生态,并发现其中的美。采访中,他模仿了台湾布农人向天祈祷的八部合音,有如蜜蜂群飞过。他说此期间每一个人可随时加入演唱,渐成音浪。“这是一群很有音感的人加上一群完全没有音感的人,合在一起变成一种不和谐的和谐。”

“我们希望能尽量传达部落的本质,而不仅是欢乐。”刘翰安说,以前很多音乐是为市场而做,他希望用少数民族音乐让人听到台湾的美。“如果音乐走向‘文化’,可能会冷门,却能和永恒接轨。”

“只要是对的东西,一定要勇敢去做,不要害怕。”来自阿美人部落的黄韵龄认真地说,“(少数)民族文化的东西,不要让它流失掉,不要让它断根。”

10年前,他们来到日月潭景区,一个月中有一半时间在演出。

卑南人的《普悠玛》、阿美人的《迎宾舞曲》、邵人的《猫头鹰报喜》……一上午三个多小时的演唱中,黄韵龄和丈夫为游客分享了一曲曲动听的台湾少数民族歌曲。

同样一身少数民族服饰打扮的她说:“光着脚丫(来此演唱)比较有原味”,好在台湾冬天也“不冷”,实在太冷才会穿鞋袜。

现场,有游客停下脚步静静聆听,不少人拍照录像,也有“打赏”或购买CD、把音乐带着走。

谈及收入,丈夫刘翰安坦言,自己这样稍有些名气的音乐人“会比一般的街头艺人收入好一些”。他觉得自己的学生更为不易,同样在旅游景点推广少数民族音乐,“能够有人打赏就好了”。

刘的父亲1949年从大陆来台。在他年少印象中,生活不易,13个兄弟姐妹让父亲直到70多岁还去学校代课赚钱。

“我想利用余生,把好的东西留下来。”今年60岁的刘翰安说,“如果是为赚钱,我可以去干其他的事,或搞一些大的演出。”

自我介绍曾担任过台湾数位知名歌手的老师,刘翰安说如果照此进行商业炒作也行,但“意义不大”。他表示,“我也一直在做商业(景点演出),只是希望文化的层面更多一些”。

享有“音乐鬼才”称号,刘翰安说,他的原创音乐和民谣重编均超300首,有作品获了奖。“我们一直很努力在做,但影响有限”。他希望能有更好的推广,只想好的音乐被重视,被肯定。

正在回想上午所唱歌曲的妻子忽然笑着说:“忘了唱《阿里山的姑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姿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