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项目近日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一的主要完成人米盖尔﹒埃斯特班(MIGUEL ANGEL ESTEBAN BARRAGAN)是位外国人,西班牙藉。3月29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他表示,作为一位非华裔科学家,获得这个奖项是巨大的荣誉。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证明,来自肾脏并在尿液中发现的细胞是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非常好的来源。
多能干细胞在细胞治疗、疾病模拟和药物开发中都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是再生医学技术的核心材料之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技术能从2006年发明到2012年就迅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在于该技术成功克服了传统技术在免疫排斥和伦理争议等方面的障碍,解决了“如何获取病人特异的多能干细胞”这一再生医学领域一直以来的关键难题。然而不同组织来源的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大都偏低,对于最为常用的体细胞类型皮肤和血液细胞来说,前者需要手术而且皮肤细胞大都存在基因突变,后者也会造成损伤而且血细胞含有基因重排;此外,有很多研究发现iPS细胞会倾向于保留部分初始来源体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这些问题都可能对其广泛应用会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尽管iPS 细胞技术已建立和发展多年,依然很有必要寻找新的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病人来源的成体细胞类型,以及通过深入理解重编程的发生机理继续改进iPS细胞技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项目从寻找新的用于建立人iPS细胞的成体细胞来源以及发现体细胞重编程新的机制两个角度出发,取得了发现尿液细胞是建立人iPS细胞的理想来源,相比其他来源,尿液取材方便简单,对身体不造成任何创伤,基因组DNA相对完好,将为更多人群建立iPS细胞提供机会等成果,对体细胞重编程领域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向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显著提升了我省乃至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米盖尔﹒埃斯特班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医学部Patrick Maxwell教授肾脏实验室工作,2007年底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并成为特聘研究员。多年来,凭借其渊博的专业学识、敏锐的科学视野和不懈的勤奋努力,在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神经退行性疾病、非编码RNA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迄今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科研项目。
米盖尔﹒埃斯特班说:“我很幸运,因为中国给了我很好的平台。中国对科研事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大实验室、大团队的运营。学者们自由发挥、相互协助,可操作的空间很大。事实上,在欧洲,即使顶尖学者也仅有七、八人的团队,而中国却不同。”
目前,米盖尔﹒埃斯特班的实验室已有30多人,“很多2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很有创意,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他说。
人体的许多细胞组织都能够被成功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比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血液细胞等,但是哪种组织细胞来源最好,目前尚无定论。米盖尔﹒埃斯特班认为,对于健康人来讲,提取皮肤细胞或者血液细胞来诱导获得多能干细胞是可行的,但如果是皮肤病或者血友病、艾滋病等血液病的患者,他们的细胞不健康或者根本不能通过手术来获取,传统方法就无法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
几十年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外裔科学家,可是能够真正全年在中国工作的其实很少,但米盖尔﹒埃斯特班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一呆就是12年。他每年仅回一次西班牙老家,而且一般是赶在赴欧洲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的间隙,每隔几年他还会把家人接到中国小聚,去西安看兵马俑、去敦煌看莫高窟,可以说做到了真正扎根中国。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