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2000万居然是谣言!5条去年年度最热谣言你信过没?

记者 李明
2016-04-01 16:34
摘要

记者从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2016)》中,整理出2015年5条年度最热谣言,以及微信谣言的七大特征。

谣言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点击,常常夸大其词,故意唤起人们的不安与恐惧。不过,每条谣言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与心理动机,某种程度上看,它是社会的“晴雨表”,体现出公众对某一方面信息的渴求。因而,了解谣言、减少谣言、防范谣言,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3月31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2016)》。记者从中整理出2015年5条年度最热谣言,以及微信谣言的七大特征。

五条年度最热谣言

这5条谣言的单条阅读数都接近或超过2000万,再加上被多个公众号转发,其传播影响力可谓巨大。

谣言一《家长注意啦,新型毒品!专门针对儿童,千万当心,看到必转!》

01_副本

概要:江西九江警方在一家酒店查获60多包伪装成橙汁跳跳糖的新型毒品,专门针对儿童。这种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

辟谣:《重庆晨报》对这条谣言进行了辟谣,称公安机关还未发现这样的新型毒品,网上系误传。实际情况是警方查获了许多跳跳糖和橙汁包装的毒品,但这些是吸毒嫌犯自己将毒品K粉放在了包装袋里面,并未在市面上流行,更和“儿童、孩子”无关。

谣言二《中南海1号档案解密,老毕后悔完了

2

概要:我们现在的用水、粮食、文化、工业、国防和和平都应该归功于建国初期的建设。

辟谣:文章标题提到的“中南海1号档案”在正文中没有再次被提及,它只是一个吸引人点击的幌子与噱头,内文中讲述的事情与“秘密档案”没有关系。

谣言三《请一定转给你身边的女生看,这是最新骗局!》

11

概要:推送主要描述了七个针对女性的骗局,例如其中一条称一女生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一直哭声称迷路,该女生就带他去他说的住址,在按门铃时被高压电电晕,隔天醒来发现身处一间空屋里,衣服被脱光,身边什么都没有了。

辟谣:对于按门铃被电晕的消息,《华商晨报》专门辟过谣。警方称没听说过此类案件,并且认为作案手法成本太高,漏洞太多,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推送中所讲述的其它骗局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只是描述了骗局的过程,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来传播谣言。

谣言四《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

1401000669350_副本     概要:文章有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将食物与砒霜做比较,让人有食用就会致死的联想。文中例举了羊悬筋、鸡头、猪脖子里的肉疙瘩、禽尖翅、鸡脖鸭脖、鱼腹腔里的“黑衣”、畜三腺这七种肉类,称这些部位的肉抑或为病变组织、抑或有腺体、抑或含有重金属,不能食用。

辟谣:针对该谣言,网络中已有辟谣,专家称该谣言有一定道理,符合吃肉不吃淋巴、腺体的原则,但过于夸大其词。并且,市面上正规猪肉在屠宰过程中已经修割掉了所有有碍卫生的组织,如暗伤、脓疱、伤斑、甲状腺、病变淋巴结和肾上腺。

谣言五《家里的这两种液体一旦合体,马上死亡!速速扩散!》

22

概要:北京王女士清洁马桶时,倒入洁厕灵又加了84消毒液,王女士随后晕倒,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为氯气中毒。500克84消毒液,加400克的洁厕灵,可产生约15升氯气,大量氯气在狭小的空间内足以使人致命。

辟谣:针对该条谣言《厦门日报》有辟谣,称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后,所发出的刺鼻味道确实是氯气所散发的气味,不过谣言对此有所夸大。人体吸入氯气时,会出现流泪、咳嗽等生理反应,正常情况下会本能地躲开。即使是在密闭的卫生间里,同时使用84消毒液和洁厕精会产生氯气,但也不可能一次倒入很多,产生出大量有毒氯气,还一直保持不动,持续吸入氯气。”

谣言的七大特征

特征之一:谣言主题上,政经和社会秩序类谣言最常见,体现出迎合公众恐惧心理需求的特点。

报告将谣言归为九大类主题: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奇闻趣事、色情和其它。谣言样本中比例最高的为“政经和社会秩序类”,有31.4%。这类谣言主要包含社会政策、社会公平秩序、经济状况、国际形势等内容;其次为“健康养生类”,占15.1%,这类主题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养身等内容;再次为“奇闻趣事类”主题,占比13.5%,主要涉及各类迷信怪谈和八卦等。

特征之二:传播时间上,傍晚是谣言发布的高峰,8月和1月是两个“假期高峰”,体现出生活闲暇期容易传播谣言的特点。

在接近中午11点时出现第一个高峰;在17时至21时是第二个高峰。中午11点接近午饭和午休时间,谣言大量发布;而17点接近一天中的下班时间,到21点属于黄金时间,这段时间谣言持续发出。看来谣言比较喜欢乘“闲”而入,这也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规律和关注习惯。谣言在一周中的发布数量变化不大,在周四时谣言的发布数量最多,而到了周末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年末、年初以及暑期是谣言的爆发期。这也跟生活形态相关,每当岁末年初,也是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高发的时期。

特征之三:从单篇谣言传播力上看,舆论场中谣言总数较少时,单篇阅读量和点赞数更高,体现出谣言本身也存在注意力竞争。

对比谣言数量、平均点赞数与平均阅读量可以发现,谣言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另外两者呈负相关。在周末尤为明显,周末谣言发布明显变少,但阅读谣言的人数明显增加。由此也可以说明,周末网民比较休闲,可以有较多时间花在使用微信上,这也给了谣言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特征之四:从公号推文位置上,头条位置由于力推的动机过于明显,存在受众直接跳过不看的“广告盲区效应”,反是第二位和末尾位置传播效果最好。

由于谣言的阅读数与谣言的点赞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谣言的阅读数越高,通常点赞数也越高,谣言文章也是在第二条和最后一条被点赞最多。尤其是最后一条,通常被认为是最不被“刻意推荐”的文章,人们的防备心理越低,也不容易激发逆反抬杠的针对性思维,反而被点赞数最高。这提示我们,谣言往往还能趁“虚”而入。

特征之五:从原创性上看,大量谣言都是非原创,反应了谣言往往经过多次加工,被改头换面后更加贴合时效性和当地性,从而获得广泛传播,体现出谣言的强“自我繁殖力”。

原创谣言与非原创谣言在平阅读量和平均点赞量之间的关系,非原创的谣言更受“欢迎”,无论是平均点赞数还是平均阅读量,均远高于原创的谣言。具体运作上也反映出,许多公众号编辑选稿时专门挑选了那些已经经过了“市场筛选的高阅读量文章。

特征之六:从行文特点上看,标题负面情绪化激发焦虑,正文貌似理性的提供解决方案,黑白双面配合来说服受众。

标题倾向于用一种确定绝对化的语气,向受众传达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点击。如《请一定转给你身边的女生看,这是最新骗局!》这条标题,就通过“一定”这样的确定词语,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强迫感。

特征之七: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等实现道德压力传播。

在出现诱导分享的谣言中,最多的是道德捆绑类诱导分享,即强调为了爱心转发,或者“不转不是中国人”;其次为顺便一提类诱导分享,即没有明确的理由和条件,只是单纯提醒读者分享;此外,迷信类的诱导分享也占有较大比例,即声称转发后有好运或者不转发会遭厄运。道德绑架类诱导分享平均阅读数和点赞数最高,这可能显示出在网络空间中,道德依然会给人压力与约束力。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