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球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一次综合检验,痛中思痛,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缺陷与短板。对社会和民生需求有敏感反应是深圳的城市特性之一,深圳商报3月28日推出的报道《深圳加紧本土医学院“提质扩容”》中透露:南科大医学院建设驶入快车道、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最早明年招生,深圳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在“提质扩容”方面也都有“大动作”,此外,还有一批“小而精”的医学院校、研究机构有望在深圳尽快落地。
可能有人会问,市民就医,感受最深的是床位短缺,不是本土医学院学位短缺,为什么要将本土医学院建设提到这么重要的程度?普通人的认知误区实际上也曾经在政府决策层面产生过分歧,比如,当年建深圳大学时,就有人这样计算:深圳每年从全国引进超过10万大学生,相当于全国有10所以上的大学在为深圳“生产“人才,深圳有必要花那么大的成本建大学吗?同样,只要深圳有足够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只要多建医院就行了,还愁招不来医学院毕业生吗?但事实并非如此,抗疫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院区只用了20天时间就建成启用了,这显示的是深圳实力和深圳效率,但是,正如古人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建医院不是建星级酒店,市民选医院也不是选环境选舒适,而是去投名医,那么,名医从何而来?
与北上广和香港等一线城市比,本土医学院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深圳非常明显的短板:数量上讲,北京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4所独立或依托高校建设的医学院(部),上海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6所,广州有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6所,香港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所。而深圳比较成熟的只有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医学院(部)。质量上讲,北上广和香港的各个医学院都有在全国或全球领先的一流医学学科,而与这些城市相比,深圳缺陷明显。
一流医学院学科从来都是与一流的医院科室完全对应的,所以,没有一流的医学院学科,很难有一流的医院科室。人们注意到,深圳几乎所有的大型医院都有另一块招牌——某某医学院直属或附属医院,据统计,深圳共有35家医院挂这样的牌子,大型公立医院几乎无一例外,比如,市人民医院是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直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深圳大学医学院等等。从相互关系上讲,直属医院是有“血缘关系”的,而附属医院许多是“挂靠”的,为什么非要“挂靠”,是因为“底气不足”,有些挂靠是有实质性内容的,而有些挂靠单纯只是为了“挂靠”,这是深圳的痛点,是清醒认知下的无奈选择。
直面深圳的痛点,能让我们更深认识到深圳本土医学院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医学院和医院是一个“医、教、研”的完整链条,有了这个链条才可能有将临床和科研变成互相推动的组合,才有可能不断推动医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人才和学术的代际传承,才有可能实现医疗一线人才的可靠供给和知识更新;而没有医学院校支持的医院,就像是没有后方的前线。深圳担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使命,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在本土医学院建设方面,必须尽快补齐短板。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