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惴惴不安的情绪依旧笼罩在心头,但近日来自英国的一则新闻,却像一道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据《卫报》报道,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门店均已停止营业,相关报道称水石书店线上销量同上周比较增长了 400%,一些经典名著的销量涨幅更是明显,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等。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杨玲 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2年9月
其中,一些“大部头”作品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比如唐娜·塔特的《金翅雀》和《校园秘史》,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和柳原汉雅的《渺小一生》(已有中文版)。其中,《渺小一生》英文版厚达七百多页,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华尔街评论该书为“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
《渺小一生》
(美)柳原汉雅 著
尤传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9年6月
而据介绍,反乌托邦故事也同样很畅销,尤其是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条新闻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很快就登上了微博热搜。就像英国作者毛姆所说的那样:“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这则新闻像是典型的英国式的冷幽默,一方面我们也许会惊讶于英国人“沉闷”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许会感慨于为何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心态十分之矛盾。
这则新闻也让人想起了一张名为《荷兰屋图书馆里的三位绅士》的黑白照片:1940年10月22日,位于伦敦肯辛郡的“荷兰屋图书馆”几乎被德军炸成废墟。三位绅士静静地站立在废墟中,安详地读书。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独属于人类的坚强和优雅。
《荷兰屋图书馆里的三位绅士》
不久前,我们同样也涌现出不少“疫情中的小浪漫”:在方舱医院里读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的年轻人、医生推着坐轮椅的老人一同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那位带着五线谱住进医院的老太太……其实无论阅读也好,文艺也好,这都是一种延绵无尽的精神力量,在充满危险的世界中给予我们勇气和宽慰,这也才是这些新闻引发我们共鸣的共同原因。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