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环境住房交通文化齐发力 深圳要做一个更幸福的城市
记者 窦延文
2016-01-19 22:59

509522245637179739

1月的鹏城,清风拂面,树绿花红,春意萌动。开年之际,我们盘点收获,放飞梦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

2015年初,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殷切期待,化作前进的动力。

去年深圳第六次党代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提出,深圳未来五年的目标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鲜活例证。

2015年,全市经济继续实现有质量的增长,预计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9%左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和6%。

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文化和社会建设再上台阶。

民生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新家的环境、位置、交通……样样都满意。”从事社工职业的苏雪萍一家于去年10月下旬搬进了龙悦居两室一厅的公租房。她说:“以前在城中村租住,现在搬进了花园小区。虽然工作很累,但每次回到这个十分温馨的小家,看着牙牙学语的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就感到幸福,有成就感。”

经过35年发展,深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的民生含量、价值含量、技术含量、绿色含量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成绩面前,市委市政府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我市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教育,是社会民生之首。在深圳,学位状况始终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5年,我市基础教育工程强力推进,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新改扩建3所普通高中,新增普通高中学位5700个,另有4所普通高中正在加紧施工。新增2万个幼儿园学位。

民办学位补贴、在园幼儿成长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惠及38.8万名学生和2.6万名教师。

高等教育工程加快实施,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密集落户和加快筹建。

看病难问题一直备受市民诟病,回应市民关切,我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工程建设。

2015年,医疗卫生行业大动作不断: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正式开业,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年底试运行;市聚龙医院、新明医院、健宁医院等新建市属医院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市平湖人民医院项目建设。

这一年,全市新增三级医院2家;新增病床5650张,增幅达到18.2%;新增执业医师2000余名。

此外,我市全力推进社保制度全覆盖、人群全覆盖,织牢社保“安全网”。去年全市五险参保总人次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

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愿望。我市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去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竣工和供应均超额完成任务。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安居支持力度,通过租、售、补相结合,全面推进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新毕业大学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等群体的住房保障,人才安居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城市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关乎社会发展,事关百姓福祉。

以往,深圳素有“绿城”之美誉。而今,看花不必远行,深圳已成“花海”。深圳孜孜不倦绘就出花园城市新风貌,一路一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

深圳还以公园之城著称。全市已经拥有近900个公园,成为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尤其是一大批社区公园就建在居民家门口,许多片区居民家门口坐享绿色福利,开门见绿,推窗见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过去的一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态并呈现向好态势。

一组数字见证深圳环境质量的改善: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空气质量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保持在最好水平。

深圳河、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河流治理力度空前加大,已在全市打响治水攻坚战。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一年来,全市交通领域好消息不断。

二线关口的常年拥堵,成为不少市民心中难以排解的痛。去年12月29日,我市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大会战全面打响,如今,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英雄难过梅林关”、“关口堵车又堵心”等现象将成为历史。

“我在天安数码城上班,梅林关经常出现的‘黑色星期一’,高峰时段梅观路车流绵延数公里。”家住龙华民治片区的徐少海说:“以前上班要提前两个半小时出发,还经常迟到。现在用时仅1个小时,上下班的压力大大减轻啦。”

人们欣喜地看到,过去的一年,轨道交通在建线路总长是已运营线路里程的1.18倍,地铁7、9、11号线将于今年底前陆续通车,包括备受市民关注与期盼的地铁8号线在内的6条地铁线建设启动; 37条断头路打通,南光、盐排、盐坝、龙大四条高速公路将同步实现免费通行;机场口岸24小时通关正式实行,新增了7条国际航线。

深中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正式开工。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大会战全面打响,特区内外交通瓶颈逐步打通。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市民出行越来越便利。

城市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又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把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我是这里的忠实听众,常带儿子来听演讲。” 家住景田北的孙玉雯女士告诉记者:“到深圳中心书城看书、听讲座,成为我们全家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深圳中心书城阶梯广场开放的大平台,有一档市民喜爱的公益文化活动——“深圳晚8点”,每周一到周五晚上8点上演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今,这档节目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不少市民每天固定的“约会”。

在这座创造了“深圳速度”的快节奏城市,读书,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它让很多深圳人以特有的方式慢了下来。

据统计,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2015年,深圳第四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在城市的发展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让“全国文明城市”这座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在中央文明委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深圳推荐的陈如豪、吴清琴夫妇获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黄勤立、姚贝娜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榜上,再次刻下深圳人的名字,为这座城市带来荣耀。

深圳人均捐赠额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志愿服务方面,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20万,“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城市箴言。

城市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深圳社会建设同样亮点纷呈。一年来,备受关注的市、区“织网工程”平台并网运行,15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社会组织总数增长22.7%。

过去的一年,我市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铿锵有力,打造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亮点频闪。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

瞄准更高的目标,深圳扬帆起航,开始新的征程。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