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20时18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北京青年报记者关注到,根据志愿者招募信息,I期试验需要的志愿者要求武汉地区常住居民,武昌、洪山、东湖风景区户籍居民优先,年龄18-60周岁。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经过筛选和体检后,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可以接种疫苗。此后的14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接种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多次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近几日,已有不少志愿者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并在网络平台分享了接种后每日的身体和生活状况。3月22日,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在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他们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网友们将他们称作“探路者”的说法,有志愿者表示,疫苗研发团队的专家是第一个接种疫苗的人,这些研发人员才是真正的“探路者”。
武大保卫部职工成为新冠疫苗首期志愿者
武汉大学保卫部职工任超是马拉松爱好者,他22日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几天他几乎没有运动过,但他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马拉松比赛获得第一名更有意义。
今年36岁的任超于3月20日下午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是参与接种的首期志愿者之一。从当天开始,任超和其他志愿者们在指定的医学观察酒店进行14天的观察隔离。
任超说,往年的这个日子正是最忙的时候,身为武汉大学保卫部职工,以往每年的樱花季,他都要在学校疏导游客,维持秩序,然而今年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樱花如期盛开,他走在校园里,几乎见不到人。
“我从小就在武汉大学长大,今年樱花季的武汉大学是最冷清的,在我的印象中是前所未有的。”任超说。
任超告诉北青报记者,10多年前,他曾在新疆当兵,退役后来到武汉大学,入职保卫部工作。业余时间,任超喜欢跑步,超过2.2公里一圈的武汉大学环山路,任超平时一跑就是五六圈,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十来圈。在业余时间,他还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成绩多次达到3小时以内。
虽然身体很好,但面对这次疫情,任超的好身体却很难帮助到其他人。任超说,看到新闻里不少人来武汉支援抗疫,他内心总有种想要做点事的冲动,“他们这些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我们武汉,我当时就在想,我没有救人的专业技术,但我能做些什么? ”
跑步群里关注到志愿者招募信息 发现符合要求当天就报了名
3月17日,任超所在的跑步群里有一名成员发的消息引发了任超的关注,“这个信息说,有医疗机构在征集新冠肺炎疫苗的志愿者。”
根据征集机构发布的规定,想成为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志愿者需要符合多个要求,比如常住武汉、一定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以及没有新冠肺炎病史等。“当时我看了一下,发现我每一条要求都符合,于是17日当天我就报了名。”
3月18日,任超接到了电话,邀请他去参加体检,“当天我过去的时候,有工作人员给我讲了体检的注意事项,另外跟我解释一下这次疫苗研制的相关情况,把其中存在的风险、需要接受隔离的情况以及科研人员对志愿者的保障都告诉了我,并向我表示,在接种疫苗之前,随时可以选择退出这个项目。 ”
3月19日,任超再次接到征集机构的通知,他入选了。“我当时确定入选之后,就去跟我们领导请假了。领导听后非常支持我,帮助我跟人事部门办理了请假的手续。”任超说,“领导这几天还给我发了一封慰问信,期待我平平安安回到工作岗位。领导说的话很短,但我觉得这样直白的几句话,是男人之间最有情谊的嘱托了。”
然而,任超的母亲在一开始并未同意儿子去做志愿者,“我跟我妈妈说了我想去做新冠肺炎疫苗志愿者之后,我妈妈开始是不同意的。但多次跟我说:‘你一定要想清楚’,但我跟妈妈说,我单身,又当过兵,我希望这次能够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妈妈其实也很善解人意,最后同意我去做志愿者了。”
被网友称为“探路者” 首期志愿者回应:研发人员才是真正“探路者”
3月20日下午,任超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到接种之前,工作人员还在提醒我,可以选择退出这个项目。说实话,我心里不可能完全没有担心,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用我的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所以决定承担起一个志愿者的责任。”
接种后,任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了指定的机构接受隔离观察,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任超22日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他都要多次在指定的时间测量体温等身体情况,目前为止,他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因为在隔离,我这几天在房间里看看小说、和朋友聊聊天。这边给我们每天提供的伙食也很丰盛、很好吃,生活并不无聊。”
不过,任超仍然有自己的期待。“等到这次隔离观察结束,我最打算做的事情就是吃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小龙虾、火锅和我们武汉特色的生烫牛杂。”
首期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任超等志愿者被不少网友称为“探路者”,但在任超看来,这个称呼太重了。“其实相比那些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我们承担的风险太小了。而且,接种的那天我得知,疫苗的研究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探路者’这个称号更应该属于陈薇院士和研发疫苗的科研团队。 ”
决定接种疫苗后收到儿子的敬意 眼看着志愿者队伍扩大了
与任超的经历相似,家住武汉的老吴在看到招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志愿者的消息以后报了名。
3月19日,经过两轮的体检测试,他成为第一批志愿者,编号007,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并带头接种了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研发疫苗。
接种前一天,老吴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的儿子谈起接种疫苗的事情。儿子向老吴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又问他接种疫苗的动机是什么,是害怕感染?还是贪名图利?老吴笑着回复儿子:“人固有一死,作为一个男人,或多或少需要有一些家国情怀。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小的‘炮灰’,但能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一点力所能及和微不足道的作用,此生无憾。”
接种疫苗后,老吴和志愿者们被集中隔离在酒店,餐饭由值班医生送至门口,大家不允许下楼活动和相互串门,垃圾也放在房门口由专人统一清理。
第二天,老吴的体温平稳正常,但头微微有些胀痛,后背有两三次放射状疼痛。老吴说,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虽然吃得很饱,但还是感觉昏沉乏力,或许是抽血过多、连续几晚没休息好的缘故。另外,由于腋下粘贴了体温传感器,为了防止传感器脱落和配合监控,身体难免产生“排异”和不适。
3月22日,老吴发现,志愿者的队伍扩大了,新加入的女性志愿者明显增多了,微信群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据说明天还会有大批的疫苗接种志愿者到来。”
编辑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