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也要用上“互联网+”思维

记者罗莉琼 徐兴东
2017-01-15 01:37
摘要

老年人如何健康养老?子女能否用手机就可监测父母居家养老情况?目前,深圳仍是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科技养老产品推广不易。

老年人如何健康养老?子女能否用手机就可监测父母居家养老情况?目前,深圳仍是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科技养老产品推广不易。今年深圳市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委员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多名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表示,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有能力有条件探索智慧医养融合服务模式,让养老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更多的老人享受智能化养老服务。

u=2034887416,2494346411&fm=23&gp=0

现状:

养老机构极少使用养老科技产品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家住莲花北的王奶奶起床后,她昨晚的睡眠时长、呼吸心率等数据就发送到她子女的手机上。“我的儿子给我买了一个智能床垫,这个床垫会记录我睡眠的数据,我儿子用手机就能了解我的睡眠情况。”王奶奶说,她儿子还购买了另一款科技养老产品——远程看护宝,可以实时监测她在家的情况,还能视频聊天。

记者采访了解到,深圳的公办养老机构较少试水智慧养老。“目前,科技养老产品种类多样,但并不能实现整合,各款产品的终端没有统一,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一套能够覆盖整个养老院的智慧养老体系。”市老人颐养院张院长表示,他们年后将整体搬迁到观澜,届时将在新院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然而,不少企业已开始抢滩智慧养老市场。“我们已经研发了14款智能居家养老产品,可以监测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行为和健康,而这些产品主要受众是居家养老的老人和部分日间照料中心。”安康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涛告诉记者,极少公办养老机构使用他们的科技养老产品。

建议:

建一套覆盖全市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

在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对深圳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他们表示,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着眼于养老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深圳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软服务”上下功夫,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政协委员曹国文、余立功、陶一桃等提交了《关于解决“智慧”养老健康发展的提案》。他们建议,养老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先行。深圳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 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建设一套覆盖全市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打造深圳市成为基于物联网+的先进智慧医养融合服务城市, 建立全国最先进、最完整的智能医养的深圳模式。

“有了智慧医养融合服务体系,老年人在家中通过智能监测仪器,可将自己的健康数据上传至数据管理中心,平台储存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为老年人养生、保健、就医、用药、诊疗等提供数据支持。在出现紧急状况需要急救时,也可以第一时间调取长者健康档案,给予最及时合理的救护服务。”政协委员曹国文表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可为全市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科学的行为能力评估结果,可成为政府政策制订、补贴发放的依据,让老人获得周到、安全、舒心的服务。

部门回应:  

加快建立科技助老服务网络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依托深圳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创新手段,深圳将加快建立科技助老服务网络,打造养老服务领域的“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到2020年,建成市区联动、覆盖基层的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

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进入快车道,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独居老人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将明显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更加多样。截至去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23.68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6.67%。目前,我市养老精准化服务能力不足,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

为此,深圳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规划建设我市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机构、社区和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实现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急难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

见习编辑 小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