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活”课堂!佛山学校暑期研学正确打开方式

佛山日报 苏宏堃
2021-08-11 21:00
摘要

不用远走,也一样看风景、长见识。悠长暑假,是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少不了四处走走看看,了解那些新鲜有趣的人和事。虽然受疫情影响,活动受限,但这个假期,佛山还是有不少学校先后开启暑期研学活动。

悠长暑假,是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少不了四处走走看看,了解那些新鲜有趣的人和事。虽然受疫情影响,活动受限,但这个假期,佛山还是有不少学校先后开启暑期研学活动。

不同于在课室里埋首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得以抬头放眼看社会、看世界。今年的研学活动,佛山各学校更加注重在省内、市内充分整合、利用资源,活动更接地气,自然、文化、历史……不用远走,也一样看风景、长见识。

文化、生态科普类主题研学占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前往外地的研学旅行有所收紧,佛山许多学校积极开启“省内研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面。7月11日,同济小学综合实践课题组的师生来到紫南文化旅游区的狮涵·彩扎(佛山狮头)非遗体验馆,探索非遗的精妙,感受家乡非遗文化。

在3D打印狮头展示处,狮头加上灯光时黄白的灯光会从镂空中四散而出,上面的纹样,祥云和金泊会显示出不同的色彩,狮头的形象变得丰富有层次起来。“原来狮头也可以这么精美,且科技感满满。”同济小学张同学惊叹道,“真是太美了!”

同济小学学生观看3D打印狮头。学校供图

这个暑假,除了体验非遗文化,同济小学师生还去到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情况。现场,老师一边讲解湿地知识一边带领学生“逛公园”。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耳边虫鸣鸟叫,学生们兴奋不已。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通过自然观察、科学勘测、咨询等方式对他们自己喜爱的物种进行了全方面的了解,并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进行了完整的记录,让他们获得“活生生”的自然教育体验。

同济小学师生去到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学校供图

“一杯茶背后有这么多学问!”在亲身体验了杀青、摊凉等传统制茶工艺后,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同学纷纷感慨道。这个假期,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位于高明的对川茶场,体验传统制茶工艺。

采茶之旅中,孩子们戴上斗笠,体验采茶一芽两叶的乐趣,还分批到烧旺的铁锅前,观察采摘回来的茶叶如何进行杀青、摊凉、揉捻、理条、烘干等一系列步骤,实地感受茶人匠心的内涵。

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学生体验摘茶。学校供图

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孩子们正在体验制茶过程。学校供图

另一边,三水中学附属初中的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寻访三水传统味道、感受家乡非遗文化、深度探访名企基地,了解家乡背后的故事。据悉,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根据三水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设置任务,提前让各科老师参与线路设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探访的形式,全面深入了解三水,拓宽视野,丰富假期生活。

顺德伦教小学则以“顺德博物馆介绍之旅”为主线,走访了李小龙展厅、粤剧曲艺展厅、红色记忆临时展厅等多个展厅。孩子们在博物馆内同时做起了讲解员。为了胜任小讲解员工作,他们提前精心准备,搜集资料、背诵稿子。现场再经讲解员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后,这些小讲解员从开始的腼腆,到后来的放松、大方,渐入佳境。

顺德伦教小学师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学校供图

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是沉浸式学习的好去处,不仅可以收获佛山本土文化历史知识,更能让青少年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并吸引他们的同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文化。

跨学科多元融合模式启迪学子

研学旅行是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校会把研学的每条线路作为多学科融合项目来进行研发和设计。”同济小学科学老师张秀香说,出发前,研学团队会根据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内容拟定动植物观察研究、气候环境保护等研学主题,让孩子们选择有兴趣的主题,要求在旅程中填写研学手册。

同济小学学生利用无人机观看当地生态情况。学校供图

“出行前,我们会为每个学生精心准备一份课程学习包,有动手操作的模型、还有研学手册,学生们带着任务完成旅行探索。”顺德德胜学校相关负责人则介绍,如学校今年的梅州文化线路,通过参观客家围屋,让学生动手拼搭一个“客家围屋”,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特点的同时,知道为什么要建成“围屋”,是因为气候、地势和家族性等原因。

这个暑假,因为疫情防控,广东顺德德胜学校把线路全部安排在广东省内,分成佛山、梅州、惠州等几大区域板块。在研学的课程设计上,学校会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进行设计,如小学生注重研学过程的动手能力,初中生注重专项素质的培养;高中生注重深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在佛山市明德中英文学校地理教师杨秀锋看来,研学旅行关键在于“研学”,如何提高“学”的比例,提高研学旅行的内涵是每一个研学课程制定者和实施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他举例说道,今年学校去到肇庆研学,除了有导师带领参观讲解外,还会加入更多探究式话题,比如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肇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特点后,再提供一些“学术”问题让学生去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使研学活动的热情更高涨。

另外,研学途中只听老师讲解不够,输出是检验并促进知识吸收的途径之一。如在肇庆的“梦多奇溶洞”,他们会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互相录制该景点地貌形成讲解视频,以加深孩子们对相关地理知识的了解。

佛山市明德中英文学校地理教师杨秀锋带领学生到肇庆的“梦多奇溶洞”开展研学。学校供图

杨秀锋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当地地理风貌。学校供图

避免游而不学须坚持“内容为王”

沧江中学学生万颖,前不久刚刚到惠州和汕尾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这是他们学校暑假组织的一场研学旅行,万同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海边体验古法制盐,她感觉非常有收获。“我们这次出去每个人都会有一本研学手册,规划好我们每天的行程,每天也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回到学校后,还会在班会课上进行分享。”

沧江中学此次研学活动负责人刘小凤老师表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在自然中接触更多的事物,让孩子们走出日常生活模式的限制,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内心和认知,从而开发他们对学习和其他事物的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研学通过知行合一,将学科知识融合在旅途中,将知识实践化;通过旅途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

但在实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游而不学”等问题,刘小凤认为,研学旅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主题选择和线路安排应该与教育教学目标紧密融合。首先是立意高远,紧跟国家战略,把培育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其次是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三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研学旅行的历程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

顺德德胜学校相关负责人则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学校与相关机构紧密配合、通过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实现游学一体化的教学场景的统一,其次是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实现游学统一等。

记者了解到,此次该校的研学旅行,均由学校确定目标、规划设计路线,采用与旅行社或专业教育机构等第三方合作的方式,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按照学校要求来安排学生出行的交通、住宿和行程安排。

在课程方面,德胜学校对研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是有前瞻性的。比如在课程设计上,他们倾注全校资源,由课程研发中心进行专门的研学课程开发、组织、评价和实施,保证研学旅行‘教’与‘学’的专业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从‘课内’到‘课外’的情境,为孩子提供体验机会,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该负责人说道。

(原标题《行走的“活”课堂!佛山学校暑期研学正确打开方式》)

编辑 刘桂瑶审读 吴剑林审核 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苏宏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