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播、“云看展”、“空中音乐会”……疫情之下,深圳人的文化生活在“云端”

读特记者 韩文嘉
2020-03-20 21:03
摘要

掌上阅读、当主播、在线听书、“云看展”、赏“空中音乐会”……这是近期不少深圳人文化生活的写照。

掌上阅读、当主播、在线听书、“云看展”、赏“空中音乐会”……这是近期不少深圳人文化生活的写照。从春节至今,深圳的图书馆、音乐厅、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大多仍处于闭馆状态,但深圳人的文化生活并没有“打烊”,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精彩的“云端”文化生活。

线上数据明显增长,“云端”成文化服务主阵地

家住福田的季希是深圳图书馆的常客,最近虽然无法进馆,但她也因此开始用上了深圳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且越来越“上瘾”。“最近上线的数字阅读馆就有很多不错的图书专题,比如我正在恶补的诺奖得主作品,一列书单里就有几十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中英文代表作可供阅读。”

从春节期间闭馆至今,深圳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成为了公共服务的主力,深圳图书馆90余种数字资源库中,95%以上都提供馆外访问服务,读者可以直接在家办理虚拟读者证,免费使用。据该馆统计,1月24日至3月15日,读者馆外访问数字资源186849人次,比2019年同期相比上涨23.7%;馆外下载资源182万兆,同比上涨60.9%;2000多名读者在线办理了虚拟读者证。

移动平台上的有声书也备受读者的青睐。根据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对深圳地区用户的数据统计,疫情期间深圳用户较去年同期月活跃用户增长13.5%。有声书、儿童、人文、资讯、相声评书是深圳用户收听数量最多的五个门类。在近期,《米小圈上学记》《平凡的世界》《康震品读古诗词》《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等有声书与人文类音频节目等处于收听排行榜前列。

除了听书之外,还有大量的深圳市民开始在家尝试做起了主播,自制有声书以及其他音频节目。据喜马拉雅平台统计,从1月25日至今,深圳地区就增加了1.6万名主播。目前深圳有12.5万名主播在喜马拉雅上传音频节目。

每周五晚,深圳交响乐团的“空中音乐会”准时在线举行,陆续推出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理查·斯特劳斯等名家的交响乐作品,用美妙的乐章回馈乐迷。

第四期空中音乐会演奏的作品是理查·斯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并由指挥林大叶进行了导赏,网友可可说,跟着“空中音乐会”的详尽导赏,让人似乎回到了深交的演出现场,对这部古典作品有了更深刻的领会。“空中音乐会”前五期节目已有180万播放量,这一免费开放的音乐盛宴显然给了更多人与高雅音乐亲密接触的机会。

数字技术助力,精彩展览不断档

宅家也可以看展览。从春节期间起,美术馆陆续通过美术馆公众号和订阅号,推出“时代繁花——馆藏关山月花鸟画特展”“文脉传薪——2019年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当下•新造境——关山月美术创作院作品展”等“在家看展”系列线上展览,让市民们的观展生活不因疫情而中断。

不断进步的数字技术,让线上观展的观众同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据了解,关山月美术馆承担着深圳市数字美术博物馆建设的项目,近日,该馆“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以及“青春心印——第六届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网上展览已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联合人民网开展的第一批网上展览。

而深圳博物馆则营造了网络上的“虚拟展厅”,在其官网可以点击进入实景的VR展厅。轻触键盘即可置身于“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等多个热门展览中,在空无一人的展览大厅里浏览高清展品,通过360°全景虚拟现实、图片展板、精选视频、语音播放等多种模式观赏,丰富性不逊于现场。

本将于5月举行的第十六届文博会已宣布延期,但“线上文博会展出季”则已提前与观众见面。“文博会美术藏品系列展”、“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海外文化产品展”以及“文博会各专业展馆的文化产品系列展”等线上展览活动已陆续推出,不仅为业内人士提供低成本、高成效的在线展示与交易平台,也给了市民以“云看展”的机会。“线下延期,线上不断,希望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文博会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叶建强表示:“借此机会,我们也将探索网上文博会的模式创新,开拓文博会线上常态展示、推广、销售的新模式。”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