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为“治水提质”建言献策 打造优质“水生态”
记者 孙锦
2017-01-13 16:40

深圳水污染治理应该如何纵深推进?哪些深层体制机制需要解决?深圳应当怎样科学制定水治理策略?针对这些热点话题,参加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部分委员1月12日在“水环境治理”专题议政会上从水治理的不同角度入手纷纷建言献策,从打造“滨水空间”的理念到开展协同动态的综合规划,再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水务”平台,委员们普通认为治水提质是一项集聚多方智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实施动态协同的水治理规划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复杂,尤其进入到城市更新的时代,治水工程一定要综合谋划,协同规划,实行动态的、协同的规划。”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王富海委员坦言,由于治水提质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计划经常未能与相关规划很好协调起来,而是根据不同主体自身的需求来做,形成了单独治水的局面,“治水提质关键是河流治理和管网建设,前者希望短期内能够改善,但是长期来讲要依靠整个管网系统,必须明确长远结合的原则。”

王富海表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深圳接下来将做城市的综合管廊,这需要与排水管网建设、地下空间建设等等一起综合考虑。此外,城市更新、海绵城市以及近海水域的保护等都要和治水提质工程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这为治水工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不断调校规划,不断更新计划。

对于“加强水治理规划的顶层设计,制定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孙莉莉委员也感同身受,她建言说,深圳应根据各区域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水治理软硬件条件等科学确定入廊的管线,实现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有机衔接,同时她也呼吁政府能加大投入,促成管廊建设规模化、网络化、一体化,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有关专项资金补助,在年度预算和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可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并推动设立相关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深圳各区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智慧水务”系统

参与过深圳湾水治理工作的孙莉莉委员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体会颇深,作为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她建议运用“互联网+”做好污水处理工作,走“城市综合管廊智能建设”之路。根据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计,让“互联网+”运用到污水排放、处理与城市污水管廊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她看来,“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BIM、3D 打印、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须逐步应用落实到建设工程中,实现施工各生产环节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协同建设和无缝衔接,并最终构建成一个强大的可视化运营指挥调度平台。

作为长期从事水务工程行业的李中委员,提出了虚实相结合水环境治理策略,上硬件为实,打造智慧水务系统为虚,建设和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水环境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建设相应的智慧水务平台,把原先不同政府部门内部的治水提质和水环境治理有关“信息孤岛”联系起来,实现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同时将政府投巨资在建的水环境治理工程纳入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实时监控工程进度、质量,便于信息公开透明,便于民众和媒体监督。

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的手机APP系统向公众开放投诉渠道,让公众可以实时发现水环境治理方面的问题,如井盖雨水篦子缺失、污水外溢、地陷及在建工地问题等及时反馈到运营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公众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查询了解问题处理和工程施工进度。

以“滨水深圳”理念推动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作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委员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深圳是一座滨水城市吗?在他看来,目前深圳的滨水空间都被基础设施所遮挡,可见性与可达性较差,影响了人们对滨水空间的体验,市民无法及时关注到其污染状况,更不要说通过亲水空间来了解水文化和水历史。针对这样的问题,他认为要标本兼治。治本部分,当然包括收集输送污水的管网的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措施,也就是从源头监管,另一方面,配合城市修补手段,疏通达到滨水的通道,让滨水可见可达,促进水环境问题的全民参与监管,并最终让公众能方便享受治理好的水环境,重现深圳的滨水城市特色。

黄伟文特别提到了让广大市民了解滨水资源的问题,他建议可通过各种媒介让市民了解有关水的知识,例如,深圳36年有多少河流、水资源、水文化是消失了的?关于深圳的滨水自然及历史读本在哪里?同时策划深圳滨水活动,比如建设深圳水博物馆和海洋海事博物馆,让滨水文化成为深圳建设“一带一路”海洋城市的重要内容。

同样关注滨水空间的还有陈可石委员,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以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带动水环境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投入到治理中。“纵观欧美很多城市的水环境治理策略都与滨水空间开发方面的资金和关注度密切相关。”陈可石认为,目前在滨海空间的利用方面,深圳并没有足够多的亮点,特别是前海湾、深圳湾、大亚湾和大鹏湾这“四湾”,他建议说,将“四湾一河”的开发和利用确定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战略,把深圳的内河空间作为商业休闲带、绿地系统和公共空间系统来规划,将主要的文化设施放在滨水空间,引导市民在滨水空间休闲度假,让人们在亲水的体验中提升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市人居环境委:环保高压执法将成新常态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水环境治理问题,市人居环境委副主任刘德峰回应表示,下一步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深圳将强督办考核,落实各级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水环境治理工作将纳入党政管理内容中,同时严控新增污染,调查污染源头,摸清深圳的污染基数,并继续严格环保执法,铁腕治污,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会实施限产、停产、扣押等行政手段,让高压执法成为执法的新常态。

刘德峰表示,总体来看,深圳“十二五”以来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好转的态势,5条主要河流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茅州河、观澜河,从2016年到现在水质改善投入超过50%。

市水务局:更加注重生态治理和水文化

作为治水提质的主要牵头部门,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表示在新的一年中,深圳将更加关注治水与城市治理的有机结合,并在治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味。

王立新透露,2016年深圳共启动了461个项目,目前开工的河流是57条,修建1033公里的污水管网,新增了4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目前,深圳的治水提质大会战集聚了全国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专业力量,采取了大央企+地方政府的模式进行推动,同时也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各种治污的新技术,将城市治理和治水行动有机结合。

2017年水环境治理要从解决污染和洪水内涝问题的1.0时代,迈向生态治理和水文化2.0和3.0时代,更加注重城市品味,同时将重点解决污染源和排污口的问题,治水提质工程还将结合“河长制”和“海绵城市”进行建设。

据悉,2017年深圳治水提质工程将安排497个项目,重点解决4000多个排污口,新建污水管网15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

见习编辑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