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莞草编织技艺吗?你看过七夕贡案吗?你又欣赏过麒麟舞吗?
在东莞,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有不少连东莞本地人都极少见,甚至没见过。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被挖掘出来,也有些被遗失。如何让它们得以更好传承和创新?
1月11日,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专题座谈会在岭南美术馆举行,来自各界的一群专家学者,就莞草再应用、非遗旅游纪念品开发、莞香漆器研发等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之路。
创意让老非遗变新玩意
在岭南美术馆,记者参观了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举办的协同创新成果展。记者发现,不少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束之高阁的东莞标志性资源与文化,竟然被这些创意团队重新“玩”起来。
比如,在东莞流传千年的莞草种植与编织技艺,仅在东莞老一辈的脑海中留下些许记忆,但在生活中真正见过用过的人却凤毛麟角,莞草甚至陷入了“无草无人”的困境。这一次,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的协同创新团队,却重拾这一古老的特产进行再设计和编织生产。一根根看起来干瘪的莞草,在设计团队的手中蜕变成了时尚的灯具、茶几、屏风等各式创意家具饰品,让看到这些莞草文创产品的市民都不禁惊叹:“这样的莞草,我也想拥有”。
又比如,广州美术学院郑星球、田晋玮团队以“麒麟舞”、“东莞醒狮”等非遗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藏书票”,不失文化传承,又饶有新意,特别是以此系列作品而制成的限量版利是封,被用作网络公益抽奖,活动一时间引发了东莞市民的广泛关注,短短10天内共有超过20万人次参与抽奖活动,试图赢得这批东莞非遗文化题材的衍生品。这从侧面反映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高冷”,只要把对脉,找对路,群众口碑和市场反应可期
非遗靠保护更要靠创新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的出路在哪里?
在今天的专题座谈会上,刚刚对莞草进行创新设计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张欣琦表达了这种迫切感:“做莞草再生设计这段时间,讲起非遗的意见很多,大多数都说是保护非遗,实际上比起保护,我想起的更多却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护推广非遗。”
据莞草再生设计项目的参与者梁洛文介绍,这次除了造型功能上对莞草进行再生设计,他还巧妙地从色彩入手,让莞草多姿多彩,“我们生活时代已经变化了,就像是从黑白电视过渡到彩色液晶电视,所以,得让非遗创新更贴近当代的生活场景。”
而东莞市餐饮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黎平,他对东莞非遗的活化有着更“市场化”的看法:“非遗的市场是很大的,但是怎么做,要有方法。我去年到陕西的一条村子考察,这条村子用了八年时间将自有的非遗小吃做开发,通过搞食品、农家乐和旅游的方法,一年游客近千万,而且还不收门票。但村支书告诉我,有时候村子一天内单收停车费就十多万之巨!而我们东莞的很多非遗产品,也可以考虑和餐饮旅游结合起来,利用东莞在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吸引市场。”
广美与镇街共建发掘非遗
“鑫源、矮仔祥是东莞食品代表——腊肠的著名老字号,但全国市面上出尽风头的却是中山黄圃腊味。”对于东莞非遗活化成果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知名媒体人士谭军波略感遗憾。他坦言,过年过节回老家时,“带什么东莞特产回家”成为一道难题,因为腊肠等肉制品携带不方便,像莞草、莞香等非遗文化并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还认为,东莞非遗传承和活化方面,首先要鼓励做好东莞非遗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领域,需要年轻人愿意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其次,传承不但需要默默干活的东莞务实精神,亦需要良好的品牌传播,只有做好品牌宣传,非遗才不会成为沧海遗珠。
对此,矮仔祥腊肠的第四代传人吕衬婵在座谈会现场回应称,传承非遗技艺虽然曲折困难,但相比起来,非遗产品和传统老字号单靠自身做好产品,难以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市场反应,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多帮忙宣传叫卖。
针对座谈会上各界对东莞非遗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黄树忠透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开发东莞非遗,由研究院提供创意人才、经费和展览空基三支持,而相关镇街依托非遗传承者,合作共建“联合研发工作室”,建立非遗研究基地,进行手工艺学徒培养,通过市民(游客)体验活动和衍生纪念品制作等方式对东莞非遗进行活化。
“以东莞龙舟文化为例,我们即将启动龙舟博物馆,通过建设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APP、影像、动画、VR等数字媒体技术打造可移动的博物馆,让非遗进校园、进展馆和进景区,同时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对东莞非遗进行创意研发,让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黄树忠说。
见习编辑 王行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