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烧钱过了头,体育总局要设“工资帽”
2017-01-07 01:44

针对中超联赛烧钱严重的现状,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在1月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将设置俱乐部购买球员及球员工资资金支出上限,抑制非理性投入。此外,还对高价引援、本土球员培养以及青训问题作出回应。

根据发言人的说法,面对目前明显“过热”的中超联赛主要有以下几项调节政策:

首先,加强对俱乐部财务审查和监管,对于严重资不抵债的俱乐部,坚决清除出职业联赛;

其次,体育总局计划对俱乐部设置引援及球员工资上限,也就是常见于NBA、欧洲联赛的“工资帽”政策,并对俱乐部超高引援投入实施按比例缴费,收取足球发展基金用于青训等建设。

欧足联曾在 2009 年通过了“财政公平法案”,规定俱乐部亏损不能超过法案设定的临界值,如果超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就限制了豪门俱乐部任性地烧钱购买球员和大笔投资。巴黎圣日耳曼和曼城就曾因为球队亏损而被罚。

“工资帽”政策则由来已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NBA就曾推行过工资帽。在概念上,可以简单理解为每支球队每个赛季可以用来支付球员的工资总和,但实际上在不同的联赛机制下,包括了不同的条款和附加条件,是相当复杂的平衡机制。

比如在NBA,有一些特殊条款可令球队在超过工资帽的情况下签下球员,比如让球队可以用较高工资跟自己的球员续约,令球迷可以继续支持他们已熟悉的球员,从而间接保障培育球员的母会。

而在世界上最赚钱的联赛之一的英超,最新一版“工资帽”政策规定2016-17、2017-18、2018-19三个赛季,英超俱乐部支付球员的年薪总额将不能超过6700万英镑、7400万英镑和8100英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工资帽”仅限于英超的中央财政支出,各俱乐部的商业收入并不算在内。

诸如曼联、曼城这样的大俱乐部仍然有相当充裕的空间为球员涨薪。以曼城俱乐部为例,上一季度曼城的商业收入达到6610万英镑,同比上涨了42%。这些市场化运作成熟的运营机制,假以时日都可以为中超联赛的发展作参考。

在过去的两年,中超市场的热度不断蹿升。据球员转会数据公司国际足联转会匹配系统(FIFA TMS)统计,上赛季中超联赛16支球队花费了大约3亿美元用于引入外援,这个数字比英超整整多了近1.2亿美元。按照眼下中超冬窗连创新高的引援趋势,2017年的引援花费应该会更高。

中超市场的火热和政府意志密切相关。按照计划,到2025年国内的足球特色学校将从2015年的5000所增至5万所。全国的足球场地数量也要在2020年前从现在不足1.1万座增加到7万多座。政府(非常乐观地)估计,到那时将会有5000万中国人经常踢足球,其中包括3000万名学生。

而在联赛方面,体育总局也希望继续推出一些政策鼓励本土球员的培养,比如调整联赛积分计算的方法,引导俱乐部增加本土球员的使用;或者规定每场比赛必须有1-2名21(或22、23)岁以下球员进入名单或首发上场。

2015年年末,中国足协曾提出一项限制外援上场的新政,将《2017中超联赛规程》中原每场比赛的11名首发及 7 名替补运动员中的外籍球员人数限制由 “4+1” 调整为 “3+1”。但由于当时的时机距离新赛季转会窗口开启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在谈判基本完成、甚至已经草签合同之后,突然推出新政策,使众多俱乐部陷入被动,甚至违约的问题。

在各方阻力下,足协日前宣布“3+1”政策不会在2017年执行,将推迟到2018赛季中实施。但减少外援是中超联赛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除此以外,在昨日的答记者问上,体育总局发言人也提出了多条完善青训体系和梯队建设的措施,表示目前中超、中甲精英梯队建设正在克服多方困难稳步推进,体育总局正在落实转会过程中的联合补偿机制,鼓励俱乐部和其他培训机构投入青训。

应该说,即使在中国足球最低谷的时间里,中国球迷和政府对这项运动都抱有相当大的期望和关注。在过去两年,政府的发展政策也让越来越多私人资本投入了这个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球队的老板也在不断出手购买欧洲俱乐部,希望能利用这些俱乐部的教练和营销专长。

目前中超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例如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不计代价的高昂引援,在过往足球历史发展中都有迹可循。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也仅仅只有二十多年时间,只要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 好奇心日报

见习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