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彼此命运也是相互联系。据悉,地球上科学家命名的物种约200万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了近10万个物种,结果发现超过四分之一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单哺乳动物就有200种被列为极度濒危。人类需要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丰富的食物,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必需品其实强烈依赖于运转良好的生态系统,而在这一复杂系统中,动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失去任何一种,都会对这个生命支持系统造成威胁。
昆虫传粉可以让人类收获水果和蔬菜。没有了蛇,老鼠就会泛滥成灾。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破坏栖息地,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也使得野生动物侵入人类活动空间,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直接或者间接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必须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拯救大片的动物栖息地,使得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保持稳定。
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无论是猿猴还是蚂蚁,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份答案,它帮我们解答,如何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就是一本解答指南。但有很多物种在我们还没有搞清它们的生命图谱前,就已经从地球灭绝了。当这个物种灭亡时,这份解答也随即丢失。
棕蜘蛛猴(Ateles hybridus),极危。
在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这些猴类对于本土植物的种子传播至关重要:至少有148种草木和果树依赖于这些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来传播种子。
最后一只雄性北白犀纳比雷2018年死于捷克动物园,被制成了标本,宣告又一物种的灭绝。
美国国家地理发起的“影像方舟”项目,历时15年,跨越全球包括中国等40多个国家,旨在要记录下生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大约12000种动物,以唤起人们的关注,来帮助和拯救这些身陷危机的物种。对有些物种来说,这是它们首次也是最后的影像。
阿托莎豹蛱蝶(Speyeria adiaste atossa),未评估,可能已灭绝。
一如大多数蝴蝶,阿托莎豹蛱蝶幼虫的食谱非常单一:堇菜类植物。当栖息地南加州山岳中的堇菜在人类开发的步履下逐渐消失之后,阿托莎豹蛱蝶也从此消失匿迹了:1959年采集的一件标本,是这种蝴蝶最后一次现身于世。
在《珍稀动物全书:美国国家地理“影像方舟”》中,首次披露了12000种动物的生命状态,精选300种代表性动物,从灭绝、濒危到近危,由重到轻,按照濒危程度来展开,并讲述了造成这些濒危物种的各种原因:猎捕、饿死、病死、误杀、贩卖、栖息地丧失、干旱、人类开发的争夺、全球变暖等等。并涵盖了哺乳、灵长、爬行、两栖、昆虫、鱼类、鸟类等各个门类,配有珍贵影像照片,介绍了它们的体形、习性、生存状态、保育等情况。其中包括大熊猫、华南虎等中国珍稀动物。
这也是一部鲜活的动物百科,充分展现了各种奇异物种,以及它们非凡的生命能力:可以变性的苏眉鱼,长得像沙皮狗的蛙,活100岁的浅色鲟,吃仙人掌的“瓜猪”,能嗅出地下1米深处食物的亚洲黑熊,谁都不敢惹的毒蛙,长得像蚯蚓的两栖动物蚓螈(yǐn yuán),只有两只眼睛的四眼斑水龟。
苏眉鱼(Cheilinus undulatus),濒危。
苏眉鱼以海星、海兔和各种软体动物为食,体重可达180千克。一些苏眉鱼能够进行性别的转换,幼年时的雌性可能在成年时变成了雄性。
墨西哥蚓螈(Dermophis mexicanus),易危。
尽管看起来像条巨型蚯蚓,但这确实是一种两栖动物,只是它的四肢已经退化消失了。墨西 哥蚓螈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松软的泥土里,默默等着蚯蚓或其他虫子的靠近。
人类一方面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另一方面又为了种种目的毫无节制地对自然进行干预与破坏。他们不仅造成了动物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消失,许多时候甚至还直接猎杀这些动物。希望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人类能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为我们喜欢的野生动物们留下自由生存的空间。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