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台湾 | 家旁就能与古迹不期而遇,台北人就是这么小确幸

驻台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16-03-28 05:07
摘要

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古迹指示牌,提醒游人附近有什么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随便走进一处,你也许会和记者一样,碰到各种各样的文创活动

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古迹指示牌,提醒游人附近有什么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随便走进一处,你也许会和记者一样,碰到各种各样的文创活动——

纪州庵文学森林。“文学创作工作坊”每周都有安排作家讲座,二楼报告厅和三楼转播厅都座无虚席。

原市长官邸变身艺文沙龙场所

原市长官邸变身艺文沙龙场所。前“卫生署长”杨志良的新书发表会正在举行。

剥皮寮历史街区。“献给慰安妇阿嬷”的摄影展,旨在唤起年轻一代不忘历史、肩负起责任。

梁实秋故居。梁实秋文学奖颁奖典礼上高朋满座。平实故居的艺文活动也人气满满。

常年荒废破旧的郭氏古宅,如今经整修后面貌一新,变身郭子仪纪念堂,图文并茂展出汾阳王郭子仪的生平事迹和传承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

台北并不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从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创建台北府算起,台北成为行政区域也不过140年历史,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如今,台北人对古迹的保护却有高度一致的共识,330多项古迹或历史建筑被法定保护,保护力度为大陆很多城市所罕见。

台北的老街区。市民自发保护老街区的意识很强。

台北的老街区。市民自发保护老街区的意识很强。

古迹被保护以后该怎么处理?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画地为牢”,成为仅供远观的老古董,或是将一些热门古迹“坐地起价”,收门票挣钱。古迹与群众的生活毫不相干。

古迹如何更好发挥功用,是一大难题。历史建筑当初的功能往往在社会变迁下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使古建有其他利用的价值,而且这种再利用不会对建筑本身造成破坏。台北市文化局研究员林絮霏介绍,台北市的做法是,让古迹“活化”,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活化”后的用途,要和古迹本身的气质相吻合,并且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务性质。

政府委托运营

纪州庵古迹变身文学森林

记者驻台的那段时间,《文讯》杂志社在纪州庵主办10场系列论坛,每场邀请10名作家,共计100名作家展开文学思辨与交锋。纪州庵文学森林的讲座空间场场爆满。每晚的纪州庵,成为文学爱好者聚会交流的理想场所。

纪州庵古迹活化再利用变身“文学森林” 陈智军摄

纪州庵古迹活化再利用变身“文学森林”。

纪州庵位于台北同安街,始建于1917年,原为日本人经营的河畔料理店,台湾光复后移做公务人员眷舍,著名作家王文兴曾在此居住,并成为小说《家变》的主场景。2004年,纪州庵被确定为市定古迹。

如何让这座日式历史建筑更好发挥作用?“纪州庵文学森林”馆长封德屏对记者表示,纪州庵附近是尔雅、洪范、远流等出版社的聚集之地,也是余光中、林海音、王文兴等作家活动的区域,是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地标。市政府根据纪州庵的区域特性,将之规划为“台北文学森林”,委托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营运,以提供文学艺文活动内容和空间为经营目标。

纪州庵的古迹历时几年的修复,在去年初修旧如旧对外开放,文学活动的空间更大,气氛更浓。隔壁增建的新馆,一层经营咖啡茶点和文学书店,二层和三层是举办文学活动的公益场所。

剥皮寮历史街区

剥皮寮历史街区

政府主导修复的另一处古迹剥皮寮老街,也在鼓励和吸引民间参与运营。剥皮寮老街建成于清朝中叶,是台北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两侧都是清代和日据时期的历史建筑,见证了艋舺地区昔日的繁华。市政府在2009年完成修复工作,在电影《艋舺》热映后,剝皮寮已成为热门观光景点,也成为很多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 

记者进入剥皮寮临街的一家店面,西京淡水河文化工作站负责人黄适上正在布置关于艋舺地区民俗的展览。黄适上介绍,政府无偿出租给文化工作站铺面,作为艋舺民俗文化的推广场所。

经营者要是改变用途,利用政府提供的旺铺做起生意怎么办?黄适上说,政府会马上收回,况且我们是公益文化组织,审核入场的时候就很严格。

台北华山文创园是由一座老酒厂改造活化的。陈智军摄

台北华山文创园是由一座老酒厂改造活化的。

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大量相关文化创意活动植入古迹,古迹变成与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积极配合

废弃古宅再度展现风华

和纪州庵建于同一年代的郭氏古宅,展现出另一种古迹保护利用的方式。

在捷运文德站一号出口前方几十米,有一条浓密树荫遮盖下的长长阶梯,拾阶而上,山坡陡然辟出一大片平地,一幢红砖砌成的中西合璧二层洋楼矗立在眼前。这座古宅原是当地头领郭华让的住所,因郭氏后人早已移居外地,年久失修而荒废于都市角落,1999年被定为“市定古迹”。5年前,“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郭石吉无意间得知了这座古迹荒废的命运,一直想建一座纪念先祖郭子仪功绩场馆的郭石吉,猛然想到,这不是现成的机会吗?他和郭氏古宅所有权人联络商谈,郭氏后人欣然同意无偿转让,用作郭子仪纪念堂。

昔日荒废的郭氏古宅经民间运作,成为郭子仪纪念馆。 陈智军摄

昔日荒废的郭氏古宅经民间运作,成为郭子仪纪念馆。

市政府对古宅重新修复利用乐见其成,依文化资产法私有古迹补助机制,补助了1000多万新台币。其余3000多万,由“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筹集。郭子仪纪念堂于2012年向民众免费开放,一楼是郭子仪塑像和生平事迹展览,几乎是半个唐代军事政治史,二楼是摄影作品展和有关两岸郭子仪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图书资料等。

郭石吉对记者说,郭氏古宅的修复利用,达到了四方共赢。政府高兴古迹得到了保护利用;郭氏后人欣慰古宅找到很好的归宿;民间团体“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有了纪念和弘扬先祖丰功伟绩的场所;市民多了一处欣赏美丽古迹、了解中国唐代历史和文化的场所。

过度商业化

值得警惕的苗头

台北市的古迹“活化”,也有存在争议的地方。有些商家借古迹“活化”,廉价取得旺地的经营权,在税收方面又有优惠,把商业盈利放在了第一位,相关公益和文创活动却随意应付。

根据古迹保护再利用法规规定,政府通常会就某一已修缮完毕的指定古迹,公开征集“委托民间经营管理”方案。专家组从众多方案中遴选出最优的,予以委托经营。指导委员将定期考核,如发现经营过于商业化,如超过30%的可使用面积用于商业经营,就令其整改,甚至取消其经营权。但这一政策执行经常走样。

记者在一次专家检视“文化部”施政的论坛上,就看到有专家指责“华山文创园区”开发利用过度商业化,“根本没有文化的味道”。

剥皮寮的保护开发过程,一直存在当地居民、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各种不同诉求和碰撞。有专家指出,剥皮寮“‘人去楼空’的古迹保存完全忽略与建筑物互动最深的在地居民,所紧紧镶嵌的集体记忆、社会脉络难以藉古迹展现生命力。”

台北古迹保护还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一些所谓“古迹”的保护明显掺杂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某些势力刻意放大日据时期建筑的价值,把一些明显没有保留价值的东西也重新修复,而刻意忽视清代的古迹和两蒋时间的建筑,以达到变相“去中国化”的目的。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