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积极倡导和推进,中山七院仅用13天时间,就建成了深圳首个新冠肺炎临时留观病区,让光明区的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临时留观病区
利用移动医院搭建发热门诊
1月中旬,何裕隆着手布置院内防控工作。1月20日,深圳市卫健委公布中山七院为全市“重点发热门诊”医院之一,承接光明区及周边市民的发热门诊和疑似病例留观重任。何裕隆心中充满着忧虑:中山七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发热门诊,医院的空调通风系统和空间设计也不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一旦医院收治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将会大大增加普通门急诊患者和医院整个医护团队交叉感染的风险。
“传染病防控须遵循‘迅速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原则。”因此,必须快速建立独立的发热门诊,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我们是深圳市‘移动医院’建设单位,正好可以利用‘移动医院’的帐篷、设备搭建发热门诊。”不到2天时间,临时发热门诊就投入使用,虽然设备设施较为简易,但却保证了整个医护团队和其他病人的安全。投入使用1个月,发热门诊共接诊1200多人。
用移动医院帐篷搭建的临时发热门诊
光明区拥有100多万外来人口,却只有不到50张病床的留观病房,一旦返深潮到来,疫情防控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何裕隆认识到,用移动医院帐篷搭建的发热门诊是远远不能满足疫情防控需求的。“我当时就在想,能否在医院二期项目用地上建设留观病区,必要时还可升级收治病人。”为此,他还征求了不少专家的意见。
1月24日(除夕),施工队进驻并开始平整土地,1月27日(初三)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土地硬化,到2月7日,首批留观病房即投入使用,前后用时不到两周时间。
何裕隆用他的敏锐性,把别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而事实也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科学、精准的。光明区有了这100张临时留观病床,抗击疫情变得信心十足。
疫情防控要靠科学和专业
疫情来了,面对危险,医务人员义无反顾。中山七院的临时发热门诊投入使用时正值除夕,不少员工尤其是党员同志们纷纷放弃春节休假,主动请战,请战信息刷屏了医院工作群。何裕隆在医院的动员大会上提出,“大敌当前,我们要集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保护人民的安全。”他所在党支部以及科室全体签名提交了战“疫”请愿书。“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激,面对疫情,我们的员工展现出了医务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更展现出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情怀!”
作为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何裕隆总是身先士卒。他要求大家“不能光有热情,不能靠冲动,疫情防控靠的是科学和专业,一定要保证好营养,保证好休息。”他再三叮嘱大家要做好自我防护,员工“零感染”是他对全院员工的承诺。
何裕隆院长在临时发热门诊。
何裕隆尤其关心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否规范,“零感染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一定要严谨,一定要注重科学。”他要求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防护培训,每个人必须考核合格了才能上岗。在发热门诊,他要求经验比较丰富的手术室护士现场对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防护指导。
救命的急诊手术还是要坚持做
抗击疫情期间,很多医院停了门诊,停了手术。“开展手术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何裕隆说,手术室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一旦有阳性病人,就很容易造成整层手术中心的污染,对医护人员,对其他患者都是很大的威胁。
“我们停掉了择期手术,但是救命的急诊手术我们继续做,比如心梗、脑梗的支架置入,创伤等等。还有一些病人是限期手术,比如一些肿瘤的病人,是有手术指征和手术期限的,如果不及时手术很可能进一步进展而影响预后。”作为一个胃肠外科著名专家,很多人慕名找何裕隆手术,“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病人说现在不做手术。”
“把病人当亲人”是何裕隆一直倡导的理念,为医者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特殊时期,如何能在保证医护人员安全的情况救治患者。一方面,他要求医院防控专家组制定工作流程,规范择期手术病人的接诊流程,将端口前移,通过预检分诊,流行病学调查等甄别病人;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表现、检验指标和核酸检测排除阳性病人,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不能一刀切,我们是中山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要有这种担当,该做的手术还是要做的。”
抗击疫情期间,何裕隆院长开展四级手术
在抗击疫情的一个多月里,何裕隆几乎每天都在医院,除夕夜也一直工作到深夜。说起自己的家,他心里有点愧疚,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何裕隆早已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