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的特殊时期,不能出门,不能逛街买衣服,不能出门吃大餐......但是线上“逛街”,一样可以很happy!然而在快乐网购的同时,引发的纠纷及潜在风险也呈增加趋势,消费者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
一、疫情期间网购风险点提示:4个“防范”
1.防范商家迟延发货和取消订单
因疫情的出现,口罩、酒精以及各类防疫防护物资愈发紧张,药店排长队购买又怕被感染,于是选择网上购买。网上抢购并付款后,商家迟迟不发货或因缺货取消订单,导致网络购物合同无法履行,侵害消费者权益。
2.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
疫情期间,某些不良商家借助网络美化商品图文信息,导致消费者难以辨识产品真实性,有些口罩网店存在商品名称标识不当,甚至与宣传品质、防范程度完全不同:如普通一次性无纺布口罩,名称载明却是“医用外科口罩”、“防病毒口罩”等字样,点进商品内页才标识为“防花粉”、“美容口罩”等。
3.防范恶意刷单虚假交易
疫情期间,网购消费者数量多,防疫物资需求大,某些商家通过刷单以假乱真,提高网店的排名、销量、好评以吸引顾客购买,乘机发布海量的虚假交易和不真实评价,误导网购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虚假交易为经营内容的网络平台、组织达几百家之多,整个产业链的涉及人数可能上千万。
4.防范售后维权理赔艰难
消费者在收到口罩等防疫物资时,发现质量或者描述与实际不符合时要求退货或换货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虽同意退换货但要求消费者承担运费。在快递过程中物品损坏、丢件情况发生后,商家则会以寄出商品完好为由拒绝赔偿,或与快递公司相互推诿,使理赔遥遥无期。
二、疫情期间网购风险防范应对技巧:“4个谨慎”
1.谨慎选择交易对象
尽量选择有较好信用制度和明确资质的企业进行交易。疫情期间选择销售防疫物资的商家时,可通过网络平台上披露的卖家市场主体资料以及相关行政许可文件等确定是否可靠。
2.谨慎审查相关防疫物资的审批信息
医用口罩属于医疗器械的,应当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信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可询问商家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是否备案并要求其提供相应凭证,也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核实。
3.谨慎选择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应选择正规、制度有保障的如淘宝、天猫、京东、网易考拉等平台进行交易,这些平台一般使用第三方支付手段作为交易钱款的保障,收到货后再确认付款。不轻易预付钱款,不轻易泄露账户信息,不轻信、不购买、不使用未经官方认可的防疫抗疫药品,按照官方推荐的防疫措施积极做好个人防护,莫要盲目相信虚假夸大的信息而上当受骗。
4.谨慎保存证据
疫情期间的网购消费需比平时更加谨慎,微信、淘宝聊天记录、交易信息、电子交易单据等证据需要及时保存,以防日后出现纠纷,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疫情期间网购纠纷维权
1.网上购买到假冒、伪劣、“三无”防护用品时,如何快速有效维权?
可及时向网络交易平台投诉,由其代为向商家交涉;可向市场监管、消费者协会、工商等部门投诉,也可向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举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当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时,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或者换货,由经营者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若经营者明知是不合格的商品仍销售的,构成欺诈行为(如商家以“一次性无纺布口罩”、“竹炭口罩”、“美容口罩”等冒充 “医用外科口罩”、“防病毒口罩”的行为,则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除要求经营者退还已支付货款外,还可要求经营者按照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进行赔偿,赔偿金额不足500元时,为500元;必要时,可向商家所在地的法院起诉,以诉讼手段来主张损失赔偿。
2.网上购买宣传可防可治疫情的商品后发现无效,如何维权?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除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假广告罪等犯罪。 消费者因经营者的虚假广告宣传而购买商品后,有权要求退货退款。若经营者明知商品不具备某种功效而故意作虚假广告或宣传,诱使消费者购买,则构成欺诈,消费者还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要求赔偿。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