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7岁

记者 余海蓉
2016-12-30 04:30
摘要

近日,市卫计委和市发改委印发了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市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指标:全市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7岁

近日,市卫计委和市发改委印发了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市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指标:全市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5/10万及2.8‰以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十大卫生和健康工程:

——健康深圳建设工程。

我市将整合卫生计生公共服务资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链条,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平台,以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为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势,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疾病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模式,提升对居民的综合健康服务水平。

将制定“健康深圳”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建设互动性、智能化的健康生活体验馆,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估体系。利用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大数据,开发向公众发布的重点传染病流行指数、慢性病发病风险自助测评工具,指导居民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1461828939843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程。

根据全市人口规模、结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在业务用房、卫生装备、药品配置、人才队伍、薪酬待遇等五个方面全面加强社康中心的能力建设,提升承接普通门诊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到2020年,每个街道至少有1-2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性社康中心;社区医务人员总数增至12000人,其中社区医生数增至6000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全市75%以上的普通门诊量。

推动公立医院一级医院和公立医院外设门诊部转型为社康中心。建立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心电图、B超等检查项目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建成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提高双向转诊的协作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三级医院专家进社区制度。

——家庭医生服务拓展工程。

我市将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标准,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与健康照护服务。实施医养融合项目,制定老年人基本康复照护实施规程,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提供照护陪护、医疗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

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病、残疾),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制定家庭医生服务规程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收费项目,建成家庭医生服务APP系统。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9e369b9827ad8e8a9d8d61b7fb9f15be

——优生健康惠民工程。

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项目、地中海贫血预防控制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科学育儿项目等优生健康惠民项目,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资源扩容提升工程。

“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市大鹏医院、市吉华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深圳医院等新医院建设,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等医院的改扩建工程。到2020年,新增床位2.5万张以上。

——名校名院集聚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引进国内外一流医学院、品牌医院运营管理新建医院。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深圳)、中山七院、中山八院等项目。以及与北京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合作运营新华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引进名院、名校合作运营市平湖医院、口腔医院等新建医院。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60家以上;建成10家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

——名医名科荟萃工程。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以国内同类学科团队排名前十为标准,引进50个以上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来深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开展国际前沿的临床实用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十三五”期间要建成5家以上名医诊疗中心,建成10家名中医诊疗中心,打造不少于8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精准医疗示范工程。

打造5个精准医疗创新平台:出生缺陷、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打造10个转化医学创新平台:神经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恶性肿瘤、眼科、运动医学、结核病、妇产科、肝胆疾病等。

打造10个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干细胞与细胞移植、医学合成生物学、数字骨材料、生物芯片、驯化器官等。

打造5个中医药创新平台:针灸现代应用、中医药药物临床试验、中医肝病诊治、中医肾病诊治、中医脑病诊治等。

打造5个公共卫生创新平台:重大传染病监控、新发传染病诊治、病原微生物资源库、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职业病诊治等。

打造5个“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网络医院、移动护理、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健康教育、远程慢病管理等。

318754-140G50J01976

——“互联网+医疗”创新工程。

重点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项目(简称“12361”工程),加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成统一高效、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覆盖和动态更新;开展大数据研究应用,发展智慧健康医疗,支撑医改各项任务的落实。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实施中医药“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柔性引进中医院士、国医大师10人,培养评选100名深圳市名优中医,培养1000名中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建设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建设深圳市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

见习编辑 王行王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