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辩 | 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

深圳特区报
2021-08-03 10:50
摘要

加大科研人员激励,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科研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

  • 引子

“简化预算编制,将预算科目从9个以上精简为3个”“加大科研人员激励,提高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定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措施,一经报道就引发热议,50%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 释放什么信号?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漫画:颜庆雄

■ 主持人:王玥

■ 嘉 宾: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许英(深圳大学社学系副教授)

郝诗楠(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很多账面上的科研经费看上去“很美”,但用起来却“很累”

主持人:科研经费管理的“痛点”“难点”有哪些?

和静钧:科研经费管理活动设计或安排不合理,导致科研人员项目外精力负担过重或时间损耗过多,可谓管理中的“痛点”,如管得过细,管得过严,管得过多,“只见物而不见人”。而科研经费管理方与科研项目负责人明白管理活动设计不合理,但一时又无替代解决办法的,属于结构性的问题,并有可能触发法律责任风险的,可谓“难点”。“痛点”与“难点”的成因与取舍,并无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基于人性及信任的博弈进程。如果选择信任,并准备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并认为总体收益依然是可观和增加的,管理方就会选择放权,因为从逻辑上说,只要科研自主权是成立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也应该是成立的,经费管理中的引发科研人员产生“痛点”的问题,就会有比较大的空间予以淡化,从而产生整体激励效应。而对于那些“难点”问题,需要创新机制加以解决,由于涉及到结构性问题,“难点”淡化的激励机制,一般只适用于重大且紧急立项的科研项目。

郝诗楠: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吐槽”不绝于耳。事实上,很多账面上的科研经费看上去“很美”,但用起来却“很累”。一方面,作为科研人员总感觉科研经费很“难用”,或者说“合规”的成本非常高。且不说不同来源的经费有不同的使用规矩,一些单位为了控制财务风险和管理成本也创造出了很多“土规定”。另一方面,很多科研人员即便账面上有相对可观的经费也“不敢用”。由于先前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则长期并不以“人的贡献”为导向,因此,科研人员需要花大把时间去通过“找发票”的方式来使用经费。这些做法不仅耗时耗力,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许英:科研经费管理的“痛点”,首先在于目前一些规定不符合科研规律、科研人员缺少对经费的自主权。科研探索具有不可预知性,微小的预算调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流程”。其次,不同部门下发的不同文件对科研经费管理项目、要求不一致,导致科研人员无所适从。再次,一些基层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过于僵化、细致,不仅不符合科研规律,也超出了财务人员的专业范围。

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尽快摒弃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规定。一方面,基于制度惯性,基层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措施很可能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出于规避责任风险的考虑,基层部门可能会缺乏主动改革的动力。

对待科研人员不但要讲“情怀”,也要讲“实惠”,更要讲绩效

主持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敲定的第二条措施是:加大科研人员激励,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科研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什么是“间接费用”“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意味着什么?

郝诗楠:简单来说,“间接经费”就是不直接与科研活动结果或产出相关的费用,这里面的“大头”无疑是补偿甚至激励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支出。它相比于“直接经费”是间接与科研成果发生关系的。此次国常会对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的提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大大的“松绑”。其直接的影响就是科研经费“更好用”,科研人员也“更敢用”。由此,科研人员可以大大方方地列支科研团队成员的绩效支出,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科研工作的体面性,最终也会激励更多、更好的科研产出。

另外,此次改革还提到了预算科目的减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科研预算项目过多、过细无法让科研活动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有效调整,事实上也是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

和静钧:间接费用是与直接费用相对而言的。对于基础类科研项目,尤其是纯理论的基础科研项目,如人文社科基础项目等,甚至有科研人员自掏腰包补足费用支出漏洞的情况,挫伤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和项目执行的积极性。提高间接费用,尤其是科研经费中涉及“人”的费用,意味着科研人员获得的报酬和激励将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方向。对待科研人员不但要讲“情怀”,也要讲“实惠”,更要讲绩效,科研成果转换绩效,按质论价,导入市场机制,放开管理。

许英:“间接费用”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二是绩效支出,指用于发放给项目组成员的激励费用。提高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的新举措,在制度建设的高度,体现了对科研人员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体现了对科研规律和学科差异的尊重以及对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的认可,有助于激励创新、留住人才。

建议高校中各院系设立“科研财务助理”岗位,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主持人:50%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释放了什么信号?在项目资金管理由“死”向“活”转变中您还有哪些好建议?

许英: 50%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旨在破除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响应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呼声,更加以人为本,对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希望这些措施不仅适用于新立项课题,也适用于所有在研项目,以提升政策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由“死”向“活”转变中,建议高校中各院系设立“科研财务助理”岗位,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推广电子化、无纸化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

和静钧:科研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活动,科研活动中只讲设备、交通、食宿成本,不讲人的智力创新活动,违背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科研经费管理中,用于“人”的费用,如学习、开会、研讨、辩论、劳务、通勤等,也应该是科研经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这一费用比例提高到50%以上,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活”的东西、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如一开始所讨论的,“痛点”易消,“难点”难除,法律责任风险始终是一道结构性障碍,要逾越这一结构性障碍,要坚守契约精神,以项目合同为本,打造科研活动的信任环境,才是终极之策。

郝诗楠:这次改革回应了科研人员当前最为“急难”的诉求和需求,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关怀,也为当前科学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在间接费用和用于“人”的经费比例提升的背景下,各科研单位应当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同步调整本单位的科研经费使用规定,尤其是提高间接经费使用特别是科研绩效支出的便利度,避免“有钱不发”或“有钱难发”的现象回潮。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