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医用酒精、消毒药水等防疫物资供应紧张,个别不法分子蹭着疫期热点,在网上散布售卖防疫物品等虚假信息,继而实施网络诈骗。而消费者在进行线上金融消费的同时也要警惕各种可能出现的虚假讯息和诱惑,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免受损失。以下三个近期发生的金融案例警醒大众“防诈反诈”切莫大意。
案例1
深圳工行助客户识别跨国诈骗 千万口罩采购款免遭损失
近日,深圳一家主要从事电子零件设备及其他商品进出口贸易的经销企业,近期因为疫情,紧急向德国某企业进口一次性医疗口罩,金额共计200多万美元。该企业因未开立外币账户无法付汇,得知工行在疫情期间开立“绿色金融服务通道”后,迅速联系工行深圳布吉支行,银行工作人员加急为客户开立外币账户。
该支行工作人员在付汇审核时发现诸多疑点:合同上买方名称与该贸易企业公司名称不一致;预付货款金额与预付比例不符;合同收款方名称与合同甲方(卖方)名称不一致。银行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该贸易公司进行核对,随后贸易公司二次提供的新合同仍存在信息不一致等情况。工行员工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这笔交易有问题,建议客户重新核实卖方信息及交易背景。很快,该贸易公司在相关政府部门协助下,最终确认是不法分子瞄准防疫期间我国医疗物资紧缺精心设计的一起跨国诈骗案,及时制止了本次交易。
案件警示:
针对防疫特殊时期网络诈骗高发态势,银行提醒广大市民公众掌握疫期防范新型金融诈骗知识,不轻信网上售卖信息,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或银行卡信息,不随意点击可疑链接,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谨防“踩坑”;同时通过正规渠道选购防疫物品,杜绝侥幸心理。
案例2
1000万元防疫物资采购款疑遭诈骗 深圳农行协助客户紧急止付追回
2月5日,四川A公司财务人员黄某到农行深圳中航城支行,称在2月3日将防疫物资款项1000万元汇入深圳B公司账户后,B公司既未购买防疫物资,又未退回,怀疑遭遇诈骗,请求农行协助退还资金。支行当即建议对方尽快报警。之后,A公司与B公司反复沟通,B公司答应次日退款却连续两次爽约,在农行工作人员说服之下,A公司负责人向其当地警方报案。
与此同时,深圳农行内控合规监督部查实后发现,B公司因存在多次更换公司法人、账户频繁发生大额交易等异常情形,且公司已人去楼空,今年1月2日已被深圳农行反洗钱中心向人行上报可疑交易报告,并要求关闭该公司账户网银渠道。2月12日A公司报警后,深圳农行安全保卫部多次与两地公安和反诈中心联系,并采取多项措施,最终于2月19日下午四时将疑遭诈骗防疫资金全额原路退回到四川A公司账户,未遭任何损失。
案件警示:
银行专业人士表示,疫情当前,不法分子利用借防疫物资生产或采购之名通过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实施诈骗,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务必提高防范意识,关联企业相关信息需经多方核实,有任何可疑随时寻求银行或公安部门帮助。各大银行反洗钱、反诈骗工作也同步推进,不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案例3
假维权,网上“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业务要不得
在疫情集中暴发的2月,Q女士因患乳腺癌住院治疗,原本高额的医疗费用可通过其早前购买的“平安福”给予理赔。然而,Q女士背着丈夫在去年12月因临时资金周转需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失败后,受社会上泛滥的“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组织诱导,由对方假冒Q女士的名义全权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交涉,并要求Q女士提供手机卡、身份证、保单等重要个人信息,向Q女士收取30%的高额手续费,最终通过虚构误导事实经过的恶意方式导致Q女士退保,失去了自身真实病患获取保险公司理赔的机会。
Q女士丈夫认为其妻是被“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欺骗而退保,希望保险公司能酌情考虑恢复保单效力。但不幸的是,经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深入调查,保单退保所有书面手续均由Q女士本人签字确认,具有法律效力。得知此结果,Q女士夫妻俩万分懊悔和无奈。
案件警示:
不法分子打着“保险维权”的名义,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开展保险“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业务,严重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保险公司提醒,切勿听信“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组织或个人的不法宣传。若不慎卷入到“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组织或个人从事的非法活动或交易中,不但存在个人信息资料泄露的风险,还存在其它法律风险;消费者应树立正确保险观念,谨慎办理退保;畅通维权渠道,消费者如有相关保险需求及合同纠纷等,可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