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在京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指出,中国减贫对全球贡献卓越,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
扶贫蓝皮书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92.8%;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个百分点。
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或者55.1%,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
中国对全球人类发展指数在1990年至2014年期间的提高所做的贡献为18.3%。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了2年多达到了2014年的水平。中国使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在1990年至2014年间多增加了4.23个百分点,贡献了1990年至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中国在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改善包括安全饮水、居民健康水平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为人类福祉改善和全球人权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报告认为,中国“十三五”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十三五”期间,中国扶贫的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脱贫任务重、宏观经济调整、气候变化和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好用的脱贫政策工具用于精准脱贫难度较大等方面的挑战。但是也有着有利的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将成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国家财力和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保证脱贫攻坚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会;30多年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扶贫计划、组织和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报告建议,中国“十三五”期间扶贫宜采用的战略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见习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