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张钦昱 张拓方
2020-03-11 20:02
摘要

提升数字治理水平,要从数据的源头进行数据整合,疫情相关权威信息要及时补位

【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技术风起云涌,数字治理大显身手。数字治理以其开放共享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为科学决策打牢数据之基,为协同抗疫凝聚磅礴之力。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作为区域防疫的引擎和抓手,数字治理承载的不仅仅是以数字化为手段的治理技术,更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创造科学的决策模型、打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孤岛是降低疫情防控成本的迫切需求;改变传统管理思维、加大数据红利的普惠力度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强劲推力;构建数据高度整合、信息精准运用、隐私严格保护的数字治理模式是实现公共效益最优化的制度选择。

一、疫情防控呼唤高水平的数字治理

“数字中国”是时代的召唤,深圳已经成为数字治理的先驱。2018年,为促进政府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广东省率先提出建设“数字政府”。深圳市在着力推进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的同时,也在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立法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强化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完善的疫情科学决策机制和开放共享信息平台不可或缺。打造高水平的“数字深圳”,数字化智能化的疫情信息和科学高效的治理手段至关重要。

第一,疫情控制亟需科学准确的决策模型。近年来数字治理水平有所提高,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距离控制疫情传播的高水平数字化治理还有一定差距。既有的数字治理体系在收集、整理和加工疫情样本数据时能力有限,难以快速响应突发的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数字治理决策模型不够成熟,防疫的临时决策大多由政府组织权威专家统筹决定,不能发挥数字决策的成本优势。为回应疫情防控对决策数字化能力的迫切需求,政府应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技术,建设应急状态下的高效整合分析数据的决策模型。

第二,协同抗疫依赖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信息的精度、速度和广度都会对疫情的防范带来影响。建设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是疫情数字治理的迫切工作。目前,我国的疫情信息传播工作已经基本落实到了每一个省、市、县以及所辖的乡镇,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也有喇叭定点播报信息,帮助村民了解和防范疫情。广东省政府打造了“粤省事”政务等服务平台传播疫情信息,但不少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大多是社交网络。封闭、分散化的渠道带来的是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数据,对疫情信息的准确传播会造成不利影响。深圳作为互联网科技的高地,具有极好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利用区域优势打造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十分必要。

深圳市政务服务APP“i深圳” 

二、“互联网+”平台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

“互联网+”平台多元的信息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以其跨层级、跨地域的信息服务模式和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模式切断传染源。互联网平台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是内生驱动的治理工具。“互联网+”技术无缝衔接“取数于民”和“还数于民”,整合社会资源,赋能疫情防控,实现协同抗疫。

首先,大型互联网平台以准确的信息披露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以“微信”平台为例,该平台的“城市服务”页面以醒目的字体设置了疫情专区,在该专区内,人们可以获取全国疫情实时数据和当地的疫情数据,并可以通过该页面订阅地区“疫情资讯”,获取确诊人员活动区域信息。用户还可通过“疫情督查”和“疫情上报”及时跟踪疫情发展动态。地图类APP可以提供热门人口迁徙路线,帮助湖北地区人口的流入目标城市作出预判,提前布局防疫措施。“互联网+”平台以其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全面性、准确性保障人民群众快速获取目标信息,在提高人们防疫意识的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大数据企业以先进的数字工具促进社会的协同自治。数字工具在资源调配上可以缓解统一收储、统一发放体系形成的阻塞效应。在疫情前期,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数字化运营的工具和经验,导致物资供给跟不上物资需求,一度造成前线物资稀缺的窘境。政府与大数据物流企业对接后,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分拣运输,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在对患者的紧急救助中,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起了重要作用。微博规范求助信息发布,以便和政府部门工作对接,患者和其亲属需要实名认证后上传诊断书等信息,确保求助真实性。武汉市指挥部宣传组组织人员专门对接核实网友在互联网发布的求助信息,妥善安置病患。互联网平台成为了求助者和政府的连接的纽带,数字治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自治的效率。

“云课堂”上,深圳一高中老师正在为学生讲课

最后,智慧应用以便捷的服务方式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由于疫情的影响,企业的员工大多无法按时上岗,线上办公兴起,企业通过“企业微信”等在线办公平台处理日常事务、远程视频会议,最大程度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在教育方面,学生无法按时返校,大中小学均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远程教学,比如中国政法大学通过“学习通”APP进行直播授课,让学生做到“停课不停学”,尽量保证基本的教学进度。在日常生活层面,居民可以通过购物平台在线购买商品,送货上门,无需出门便可以买到丰富多样的生活物资。互联网平台减少了人们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疫情防控减轻压力。

网上买菜

三、防范数据风险是精准防疫的关键

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会对疫情防控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既要对内数据共享,又要对外数据开放;既要畅通数据渠道,又要科学使用数据;既要规范管理数据,又要灵活调整数据。防范数据风险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实质上是对数据制度的顶层设计。

首先,以数据整合为基础,避免信息扭曲失真。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充斥着数据碎片。在疫情的防控中,数字治理更要重视数据碎片的整合。数据的碎片化加大了科学决策的难度,数据的割裂化导致决策者出现事实认知偏差,数据的扭曲化增大了信息发布的辟谣成本。此外,未经整合的信息存在失真的传播风险。在传播学中,上下环节的传播者对于信息的理解和表达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原始信息,出现了所谓的“信息失真”现象,从而为谣言的传播埋下隐患。提升数字治理水平,要从数据的源头进行数据整合,疫情相关权威信息要及时补位。

其次,以精细治理为支撑,防止措施滞后缺位。数据的利用是数字治理的核心环节,数据利用的精细化,就是畅通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让数据通过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在数字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畅通的信息渠道保证了疫情信息的传播效率,及时将情报传递给前线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提高数字治理水平,建设快速、准确、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需要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精度,这就要求疫情相关部门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实时发布疫情预警,使上下环节快速响应,节约时间。此外,对防疫工作的精准指挥也尤其重要。资源的调度,需要对数字化的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体系进行建设,提高疫情医疗物资运输的效率。

最后,以法律制度为保证,确保数据合理使用。在疫情防控中,数字治理很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一旦数字平台发生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立法是推进依法进行防疫工作的行动根据,也是构建系统完备的数字治理体系的制度之基。在疫情期间,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数据立法。立法的落脚点在于对数据的严格监管,从数据的收集、使用、管理到分享,都应当由专门机关进行监管,不断升级数据安全保护水平,并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

数字中国,深圳先行。在疫情防控保卫战中,数据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将政府和人民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数字治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为疫情信息传播提供媒介,为社会协同抗疫建设运营平台。疫情防控呼唤高水平数字治理,数据利用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提升区域数字治理水平,不仅仅是创新治理手段,更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理念引领协同治理的新时代,为协同抗疫凝聚磅礴之力。

(张钦昱: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拓方: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