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

读特记者 段煜第
2020-03-10 14:38
摘要

评选程序是经佛山五区与佛山市直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而最终确定名单

佛山市近日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58位新成员(名单见后)。据悉,此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精神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有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与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而组织的一次评选活动。评选程序是经佛山五区与佛山市直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而最终确定名单。

佛山,简称禅,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作为千年古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佛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还有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3项。

2020年刚刚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肆虐蔓延,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这共克时艰的时刻,佛山非遗人纷纷以“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为主题,用多种艺术方式积极创作包括佛山剪纸、粤曲、佛山木版年画等项目的“抗疫”题材作品,为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灯。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民间称为灯色。彩灯包括大型彩灯与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笼等几大类,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内容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为特征。画面欢快热烈,富有岭南特色。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佛山彩灯曾获得“中国彩灯之最”、“中国彩灯之王”等盛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庙庙会。佛山北帝诞庙会的起源与祖庙的修建和北帝信仰密切相关,据史料载,明清两代,作为北帝信仰的载体,祖庙在佛山历史上的地位显赫,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对北帝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信仰得到尊重,民间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头扎制。佛山狮头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民间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的用具之一。佛山狮头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以狮头的脸谱造型和色彩特点,分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作为我国南狮的代表作,佛山狮头拟人化的造型、民族民间风格的写色、丰富多彩的装饰和轻巧耐用的扎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秋色。佛山秋色,是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亦统称为“出秋色”。秋色活动具有严格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两大类,分成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灯色共七色之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秋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如现代花车队和体育竞技表演等都是后来加上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是凯旋乐的一种,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距今已近600年。十番乐器计有:沙鼓(又称沙滴)、大鼓、云鼓各一个,二锣、高边大锣、翘心锣、苏锣各一面,大钹一对,小钹8-10对。十番锣鼓表演,场面壮观、铿锵悦耳、喜庆热闹。乡中民俗节日、喜庆活动,如端午节赛龙夺锦、中秋节出秋景巡游都少不了十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剪纸。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所喜爱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鸟鱼兽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剪纸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上图 泥塑作品《致敬英雄》作者 黄志伟。

上图 陶塑作品《抗疫战士》 作者 霍然均。

上图 佛山木版年画。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段煜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