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位名人的“回乡记”都在这里

记者 杨媚
2016-12-20 01:36
摘要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99岁的时候,对于儿时的故乡记忆依然清晰如初:“我是从旧家庭出来,真诚希望每个家庭没有争吵。” 词坛泰斗庄奴在午后的摇椅上感叹:“回忆是一个深渊,越掉越深,越深越想掉……”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99岁的时候,对于儿时的故乡记忆依然清晰如初:“我是从旧家庭出来,真诚希望每个家庭没有争吵。”

词坛泰斗庄奴在午后的摇椅上感叹:“回忆是一个深渊,越掉越深,越深越想掉……”

漫画家丁聪忧伤地说:“我是回家了,但我已经无家可归了”

“90后老顽童”黄永玉却很幽默:“故乡就像被窝,自己的气息自己习惯。”

……

微信截图_20161219172757

也许你曾在央视、凤凰卫视、吉林卫视被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文化名人“回乡记”所打动,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珍贵影像都来自同一个出处——吉林电视台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

15年来,《回家》已追寻文学、哲学、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领域的500多位文化名人回归精神原乡,把现当代文化史以个体化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也成为全国最早、获奖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文化类纪实节目。近日,担任《回家》总策划、总监制的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原吉林电视台副台长王俊杰为记者讲述了15年的坚守故事。

曾宪梓为《回家》题字,并与其总策划王俊杰合影

曾宪梓为《回家》题字,并与其总策划王俊杰合影。

回“家”,也是回归“精神原乡”

“‘家在何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从更高的概念来说,‘家’就是彼岸的存在,永远在眼前,永远难以抵达。”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在节目中这样说。《回家》,就是一档以记录现当代华人精英回归“家园”追忆往事、体验心路历程与生命价值为主旨的大型文化纪实节目。

王俊杰告诉记者,15年前策划这档栏目的初衷是,“我深感信息的爆炸导致信息垃圾的大量产生,受众需要正面和有效的信息和高级、有深度的愉悦方式;情感的流露只留下滔滔泪水,人们需要过度感性后的理性思考;历史知识文化的探索过于学术,人们需要轻松地介入文化的无意识传承;社会文化的多元趋势导致变革、撞击、融合,失去规范陷入懵懂,需要文化和时代的精英来倡导回归。而“回家”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活动,以“家”作为切入点能把所有的名人和普通大众联系在一起,在最朴素的“回家”行为中,人文精神更具平民性。“我们对‘家’的定义是:具有人生烙印和文化意味的背景地。因此,并不是每位名人都回到老家寻根问祖,更多的是重返精神家园、事业起点,甚至可能意味着永远达不到的理想峰巅。”

采访台湾诗人席慕蓉

采访台湾诗人席慕蓉。

因此,在《回家》中,台湾著名舞者林怀民回到祖国大陆后感叹:“我们向往的不是纽约、巴黎,而是自己文化的根底。”民国才女、画家郁风悲伤地忆起母亲临终时父亲说的那句:漂泊从此始,怜儿已无家。或忧伤、或感触、或自豪、或幽默……复杂的情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在节目中并不是解构分析精英人物和他们的作品文本,而是以经典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关注情感,关注经典作品背后的人生体验。”

15年来,《回家》的众多影像中追寻的文化大师和华人精英,包括巴金、老舍、曹禺、矛盾、冰心、丁玲、梁思成、华罗庚、贺绿汀、丰子恺、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黄永玉、霍英东、金庸、陈香梅……通过“回家”这种朴素的行为,《回家》采用符合受众心理的平视视角,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契合点,使人文精神更具平民性。

100多名人已成“绝唱”,留下珍贵文化遗产

“这15年来,我们跟踪拍摄了500多位文化名人,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有100多人逝世了。”王俊杰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数据。《回家》,15年来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07年《回家》跟随欧阳中石回山东老家

2007年《回家》跟随欧阳中石回山东老家。

在节目中,作家陈忠实讲述了自己对家乡的记忆:灞河、白鹿原和父母的眼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和母亲的眼神,既亲切又严峻。他们说,你怎么从这个屋子走出去,再怎么回来。不要把龌蹉带回村子和家院。”陈忠实还直陈自己的创作观:“作家能不能有敏锐的神经、趋前的思维,并不决定于作家生在土炕上还是哪里、碗里吃的是土豆还是鱼。具备决定性意义的是作家接受的是什么思想,关于社会、人生、艺术,他吸收了哪些,形成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回家》宣传招贴4

在《吴冠中·不负丹青》中,节目组跟踪拍摄了一年,2010年吴老在生前接受了最后一次采访,面对镜头直抒胸臆:“我最重视的是发明创造。如果仅仅是‘物资仓库’、仅仅是研究很丰富的学者,当然我很尊重他,但在我看起来不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创造人类不可能延续下去,创新生活才能改变生活。在艺术上我始终觉得没有创造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只抄些老东西,我是不看的。”

豫剧大师常香玉患病之时,节目组赶赴河南,连续拍摄了一年之余,7集纪录片《常香玉》留下了常香玉生前惟一的影像记录。在片中,常香玉说:“老父亲说,戏比天大,我记住了。只要一上台,不管底下,三人也唱,两人也唱,一百人也是这样唱,多少人也是这样卖劲儿,不含糊做事。”

《回家》宣传招贴

在这些珍贵的影像中,文化名人们展现了中国人特定的价值观,为当代人带来无穷的启示,也把现当代文化史以个体化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个层面,《回家》其实担当了抢救文化遗产的重任。”王俊杰说,由于《回家》拍摄的很多名人已成“绝唱”,许多影像资料已经被国家相关文献机构收录。

著名画家 丁聪在拍摄中

画家丁聪在拍摄中。

坚守文化品格,15年留下逾万小时的素材

15年来,《回家》拍摄了逾万小时的素材,完成了2000余万字的节目文字量,制作播出了600余期节目,荣获包括中国电视文艺政府最高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视最高学院奖“博雅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在内的多个全国大奖。

《回家》宣传招贴3

王俊杰还为记者讲述了巴金专题拍摄的幕后故事。这个2003年的策划始于节目组偶然机会看到巴金早年回到故乡成都的影像资料,受到巴金先生对故乡深沉情感的感染。“那时候巴老经在上海住院,没想到他对我们节目的定位非常感兴趣。那是一个上午,我们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见到了他,他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非常愿意和我们一起回到故乡,还回忆了他的童年包括他记忆深刻的人和事。”

这半小时的谈话,让节目组决定沿着巴金先生当年的回家之路,拜访他的故乡,于是就有了巴金99岁诞辰之际的《巴金·家梦春秋》。

“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足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是一只被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巴金在片中忧伤地说。这不仅为巴金留下了独家影像,也成为惟一一部祝贺巴金99岁华诞的电视献礼作品。

太行山上 回家节目组在拍摄4

太行山上回家节目组在拍摄。

2010年开始,《回家》还开始拍摄《百年面孔——中国现当代文化巨匠系列》,把梁思成、焦菊隐、吴冠中、老舍、曹禺、张伯苓、蔡元培到张爱玲等文化大师的音容笑貌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中,节目组对丁玲研究了3年,对黄永玉跟拍了12年,丁聪也跟拍了8年时间。

“一部个体化的现当代文化史,那些逝去的人我们也不能避开。除了搜寻影像文献资料外,我们还探访他们的艺术足迹,采访他们的子女、同事、研究者、亲朋好友等。”

回家

“我想,《回家》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对文化品格的坚守。支撑着每一期节目人物的鲜活面孔和文化精神的背后,是我们对精益求精的执着。”王俊杰说。

好稿推荐:借一部全国坚持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文化专题片迎来15周年之际,解读了巴金、陈忠实、常香玉、庄奴、郁风等人的“回家”故事和心理历程,对总制片人的专访,兼顾了深度和可读。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