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为国家科学中心为高等教育发展再注“强心剂”

读特记者 吴吉
2020-03-07 15:50
摘要

张学记表示,在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需要深圳的高校迅速成长,成为可以比肩世界名校的栋梁

近日,科技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最新文件《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到“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次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意味着深圳已经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消息,为深圳的高等教育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高校负责人纷纷表示,这也是深圳高等教育实现飞跃的一个黄金时机。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效果图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中心应当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能和国际上相关的学术机构有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又能够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直接贡献。宋丁认为,在科技研发创新领域,深圳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研究薄弱。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也表示,深圳创新要往源头走,最核心的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学。“在源头创新的同时,支持产学研全链条创新,才能不负重托。”所以,对于深圳成为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的高等教育界反应最灵敏,最先“嗅到”了发展的良机。

听闻这个消息,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用“期盼已久”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下的政策优势、经济实力的优势、高科技产业聚集的产业优势、人才吸引的优势、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优势等,再加上深圳骨子里改革开放的基因,这使得他对于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充满信心。同时,张学记也坦言,深圳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北京、上海、合肥等三个国家科学中心相比,深圳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大装置也相对较少。而要弥补深圳的这些弱点,深圳的高校责无旁贷。

张学记表示,在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需要深圳的高校迅速成长,成为可以比肩世界名校的栋梁。深大在今年1月通过了《深圳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深圳大学将建设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名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标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旗帜、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标杆。“深圳大学的目标与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同步的,契合的,”张学记表示,不仅如此,深大的布局也与国家科学中心的蓝图不谋而合。

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三大引擎”分别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片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和光明科学城。“我们深大的西丽校区,正处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核心,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同步成长;由深圳大学牵头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经选址在光明科学城;而深大目前也在河套地区筹划深圳大学湾区研究院。可以说,深圳大学的发展与综合性国家中心的发展息息相关,步调一致。”张学记表示,正因此,他认为深圳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深大来说,意味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得知深圳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兼科研处处长李学金教授也表示很振奋。他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短短5年,发展迅速。学校对标国际一流,始终把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支撑和不懈动力,不断完善和提升在学术、科研、人才、合作交流、管理等各领域的一流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科研中心、培养优秀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摇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文化高地。这些,都跟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和定位相吻合。”

李学金教授介绍说,此前,港中大(深圳)高起点建设了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平台,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港中大(深圳)-腾讯AI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以及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歇尔计算生物科学研究院等。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最近落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为深港科技协同创新提供重要研究平台。深圳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而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也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的支撑。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吴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