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社会工作快两年了,是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线精防社工,现在派驻在龙城街道回龙埔社区工作站,为辖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3月4日晚, 刘政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26岁的他,从1月27日返岗至今,已在防疫一线奋战了近40天。
高速卡点测体温
运送、分发防疫物资,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宣讲防疫知识,加班加点值守硬隔离楼栋,在高速路口卡点执勤测体温,转送湖北返深人员去酒店隔离……疫情期间,作为一线社工,刘政参与了社区防疫一线的各项工作。同时,他也不忘“精防”的本职,为辖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援助等线上线下服务。
辖区第一例病例确诊后,电话响了一整天
“当我收到返岗通知的时候,我们一家正在客厅喝茶聊天。我当时就跟父母说了,父母很理解,也很支持我。”刘政说。作为基层的社区社工,他在年初三就上了抗疫一线,先后在社区后勤保障组、物业联系组和“三位一体”(社区、社康、派出所)联防联控组工作。
他说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辖区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被市卫健委公布出来后,社区工作站的电话响了一整天。“几乎都是确诊小区的业主打来的电话,很多是要求社区公布确诊患者的房号,我们前台的同事忙得焦头烂额。刚放下电话,还没喝口水又开始解释,有的一说半个小时,甚至连中午休息时间都不能按时吃饭。”他说这件事让他感觉到,不只是前线人员辛苦,后勤人员同样辛苦。
上前线执勤,内心有点害怕也有点兴奋
刘政说他所在的小组负责的是湖北籍人员最多的小区,登记在册的有830人。小区发现确诊病例后,社区对确诊患者所住的楼栋施行了紧急硬隔离,并采取24小时值班制。那段时间,防控压力巨大,他和伙伴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没有蔓延开来。现在已经好多了,每个星期可以选择休一天。”
对居家隔离人员宣讲防疫知识
防疫前期,因为高速卡点防控人手不足,龙城街道调配社区精防团队赴卡点执勤测体温。“2月1日街道开会,说高速卡点是防疫攻坚战的第一站,需24小时值守。因为是上前线去工作,当时内心有点害怕,又带点小兴奋,感觉身上肩负的责任很重。当晚我们所有人都准时到达集合地点,经过培训后,换好口罩、手套、雨衣和鞋套后就上岗了。”那是刘政第一次在高速上执勤,深夜1点在街道办大厅集合,随后赶赴卡点从2点值守到5点。
面对特殊的服务对象,用真心去接纳
作为精防社工,刘政在参与一线防疫的同时,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据他介绍,社工需要排查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做到100%登记建档,并跟进患者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及体检情况;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多元化的康复服务,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早日回归社会;同时还要经常访视患者家庭,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疏导情绪,提供心理支持,普及相关优惠政策。
为精神障碍患者代领药、送药
刘政说,疫情下,他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或约到社区社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访辖区的每一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其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援助等服务。 “同时,对防范意识薄弱的服务对象,或因缺乏口罩等防疫物资出门难、领药难的,我会链接社区资源、医疗资源,帮忙领药,然后上门送药、发放防疫物资,提供康复指导,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关爱。”
“精防社工的特别之处,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很多患者因长期服药会出现身体肥胖、流口水、说话困难、眼斜等情况,我们首先要秉持接纳、不歧视的态度去提供服务。”刘政说,“他们大部分都是比较敏感的,如果不能接纳他,他能够感受到,也不会真心接受你的服务。所以我们面对患者需要多一些爱心、耐心、细心和信心。”
下班回家会陪在家人身边
刘政说他的老家是梅州兴宁,但他和父母一起在龙岗生活了20年,早已把龙岗当成了第二故乡。参加社区一线防疫工作后,父母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每天早早起来给他准备好早餐。“他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提供康复指导、政策告知
问起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自己是怎么缓解压力的。刘政说:“我性格比较乐观,做事就是做事,生活就是生活。我并不会将工作中的事带到生活中。虽然工作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但是下班后,我还是会陪在家人身边,一起吃饭看电视,一起喝茶聊天。”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