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共享用工”:共同抗疫的创意与温情
读特评论员 赵强
2020-03-04 21:43

疫情期间,不同的行业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餐饮业、零售业门可罗雀时,生鲜电商、外卖买菜等行业却线上下单量激增,火爆异常,导致供应链中的分拣、配送等环节出现了人力紧缺的问题。

一方面“闲得慌”,一方面“用工荒”。如何平衡与缓解疫情特殊时期出现的尴尬与矛盾?“共享用工”模式应运而生。“共享用工”兴起的信息,迅速被商业嗅觉灵敏的深圳企业所捕捉到,天虹商场等企业启动了“共享员工”计划,跨行业牵手推进有序复工复产,为共同抗疫贡献力量与智慧。

“共享用工”模式虽源于企业跨界自救,但其创新意义不止于自救。就现实效果来看,有一举多得之效。在增加现阶段待岗员工收入、缓解商超等行业人力不足,实现企业、员工互助共赢的局面之下,有专家总结了“共享用工”模式至少有三层意义:一是提升了企业自身在特殊时期的履约能力,快速获得了亟需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共享员工”分担了企业当下困难时期的用工成本,增强了疫后重建的能力;三是减少了防疫期间闲置员工的流动性,便于统一管理、集中防疫。

这一创新的用工模式的出现,在疫后也很可能仍具有极强生命力。对一些季节性用工企业来说,“共享用工”可能是长期需求,进而可能推动“共享用工”服务平台的发展并由此产生新的创业机会。与此同时,还可能激发劳动者加强技能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将有更多掌握多项技能的劳动者成为“斜杠青年”。他们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将获得更多机会和选择,进而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升级提高。当然,“共享用工”的创意离不开“共享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否则也不大可能这么快被广泛接受与推广。由此也可以更乐观些看待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破坏,这些将被富有时代特质的创造性快速修复。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对抗疫以及疫后重建的信心更加饱满。

而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的是,“共享用工”这一模式的创意,首先来自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善意与温情。疫情之下,没有人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善其身。只有携起手来,相互鼓励,相互支撑,抱团取暖,我们才有更大的力量战胜共同的疫魔敌人。疫情无情人有情,正因如此,“共享用工”这一模式才得以萌生、才得以迅速响应与推广。温情的传播速度永远会大于病毒的传播速度。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共享用工”这一模式也存在先天不足与缺陷。劳动、法律等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监督、观察与服务,帮助、促进这一自发形成的用工新模式更加完善,将好事办得更好,这也是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