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和入睡前,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心理咨询师陈美红都会做十个腹式呼吸让沉淀了一天的负面情绪吐纳出去,她得让自己元气满满地开始全新一天的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各级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信息铺天盖地,给每一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人出现恐慌情绪,焦虑、恐惧、崩溃等。在这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打赢心理战也至关重要。2月6日起,步涌社区工作站开通了两条“抗疫心理援助”热线——23237838和23237811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陈美红和翁弘阐等四名社工负责心理咨询,守在心理热线的另一端,倾听步涌居民们的烦恼、痛苦,有时候她也会跟着电话那头叹息、流泪,直到对方情绪平静下来。
“心理战”助力抗疫
2月24日,步涌社区西边旧区张小姐带着愤怒的腔调向心理咨询师陈美红宣泄道:“这些防疫人员也太不尊重人了,还要监视我!”细问之下,才知道张小姐是疫情发生地籍来深建设者,防疫工作队按照规定在其家门口安装监控器时,她觉得这是对被隔离人员的严重歧视行为。陈美红理解这愤怒的背后潜藏着恐惧,她从政策、心理等各个层面与张女士经过十多分钟的沟通后,这位女士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最终,张女士表示自己能够理解防疫工作者的辛苦,且愿意自觉配合社区的隔离工作。
从热线开通到3月3日,这样的心理热线一共接到了632个咨询求助电话。大多数的咨询都是因对疫情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心理焦虑。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所有人都蜗居在房屋中,让狭小的空间更显逼仄,很多人心理激荡的负面情绪汹涌着迫切寻求一个出口。
第一天上岗,五位心理咨询人员就接到了16个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疫情产生焦虑。很多人在来电中倾诉,“害怕自己接触过疫情发生地籍朋友或同事,怕被感染了现在属潜伏期。她们只能耐心安抚,并叮嘱一些防疫注意事项。
社区在做好心理抚慰的同时,还做好居民,特别是被隔离人员的安抚工作。步涌社区疫情发生地籍居民就有6000多人,实施隔离的人员也最多。面访隔离人员会加大感染率,而且有些被隔离的人员情绪不稳定,出现不配合面访,有时还出口伤人,不准工作人员在家门口贴封条和温馨提示条,怕被邻居与小区居民歧视等行为。但组员们不怕受委曲、被误解,主动与医生们一起进行面访。队员赖桂武、段作文、周毛许等在面访时都遇到了这样不配合的被隔离人员。他们总是耐心做思想工作,晓以利害,并及时送上慰问品与相关防疫知识,直到他们稳定情绪,配全医生做好核酸检测、体温测量等,并顺利贴上封条。
组员们面访时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到脱下来时已经全身湿透,体能也几乎被耗尽,脸上的压痕有时一两天都不会褪去。组员们回来脱去防护服后,互相看着脸上的压痕都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一天的疲惫也随这笑声远去。
防疫心理咨询热线变身“万能热线”
社区抗疫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心理咨询时,还会接到多种心理之外的多种信息咨询与求助电话,接线员总是耐心回答,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心理咨询热线变身为“万能热线”。
2月25日,热线咨询员翁弘阐接到大兴一路一被隔离人员李某的热线电话,称自己心情很郁闷,而且因为平时都是在工厂吃饭,家里也没厨具,每天吃泡面度日。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给他做好心理抚慰时,看他心情难以平复,就亲自到他家面访,送菜送电饭煲给他,指导他学会一些简单的烹饪技术。李某没想到自己一个简单的咨询,她们就这么关怀备至,心里如沐春阳,心情也开朗起来了。
2月28日,热线咨询员曾以虹接听到一药店医师打来的电话,称发现步涌兴隆路1号一名居民体温异常。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马上联系体温异常的高女士,详情了解她的状况。原来她只是普通感冒,并去了医院就诊,医嘱表示多喝水。不过工作人员与其沟通过程发现高女士十分紧张,也不知道多喝水的量为多少,十分迷茫。为此工作人员耐心宽慰她,并咨询医生后向其解释正确的治疗办法,帮助她排除负面情绪,进而引导她科学理性的防护方法,真正使得对方放宽心态。第二天,高女士便打电话过来专门致谢,称体温已下降至正常。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