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听戏开启粤剧赏析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3-03 19:22
摘要

观众可关注深圳戏院微信号,聆听精彩粤剧。

宅家抗“疫”之初,深圳戏院为了让足不出户的戏迷们一解思戏之愁,为大家带来了新栏目——【线上听戏】。眨眼间就推出8期了,一连8期从百戏之祖“昆曲”

到中国戏曲五大类,还推出了一期特辑——戏曲工作者们的戏曲抗“疫”篇,戏迷朋友们反响热烈。

如今,深圳戏院推出第第9期,带来很符合广府特色的南国红豆——粤剧。

粤剧早期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清中叶,广州、佛山有“土优”本地戏班兴起,并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艺术养料,发展成为以梆子、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兼用大腔,演出剧目丰富,行当完备的地方戏曲剧种。清末,粤剧改用粤语演唱,并转至城市戏院演出,逐渐城市化。粤剧在清末民初的发展与变化,让中国戏剧开拓出另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名角辈出,发展达到鼎盛。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在基础唱腔上面,一些粤剧名家加入自己的演出特色,形成了林林总总的不同唱腔。如创出粤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半唱半白,生鬼通俗;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红线女的“红腔”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

此次荐的是一位粤剧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曾小敏(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现任广东粤剧院院长),她醉心粤剧表演艺术,专工闺门旦、刀马旦、花旦行当,文武兼长,扮相俊丽端庄,唱腔圆润委婉,表演细腻,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以及同行的赞赏。

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紫钗记》

她曾主演《花蕊夫人》《白蛇传》《女儿香》《刘金定斩四门》《汉文皇后》《宝莲灯》《红梅记》《山乡风云》《青春作伴》《梦·红船》《白蛇传·情》等大型粤剧剧目及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柳毅奇缘》《白蛇传·情》。

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第16届文华表演奖等奖。

曾小敏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普惠市民,还在为粤剧事业的传承努力着。曾小敏的使命:拒绝让粤剧成为博物馆的艺术,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让粤剧成为时代的主流。

观众可关注深圳戏院微信号,聆听精彩粤剧。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