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3月2日下午3时,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广州和武汉两地三个医院同时进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队14名“火线”入党的新党员,通过视频连线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14名医疗队员“火线”入党
此次宣誓入党的14位新党员中,有8位已在汉口医院支援一月有余,6位在协和医院西院区的支援也即将“满月”。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在抗疫前线面对繁重工作,勇担重任,迎难而上,经受住了抗疫战争严峻的考验,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在广州会场与前线后方的党员们共同见证了这庄严神圣的时刻。
“非常激动能在这么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刻有一次汇报,这会是我和我的战友在未来很多年都会怀念的时刻,都会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时刻。”新党员司向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是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汉口医院后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的队员。
他说,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的医生,奉命于危难之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在汉口医院,一名75岁新冠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骤降至60%,千钧一发之际,司向用床边心肺超声检查,第一时间确诊气胸,为成功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新党员龙英华在病区开展护理新技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一名72岁的王奶奶,血管条件很差,静脉穿刺十分困难,因为太痛苦,她对药物静脉治疗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一度失去治疗信心。龙英华和队友姚典业评估后决定为她留置静脉导管,然而王奶奶的高度紧张又导致血管痉挛明显,进一步增加了置管难度。面对几乎放弃的王奶奶,龙英华和队友一边耐心安抚,一边努力尝试,终于成功留置静脉导管,王奶奶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去,两位护士的衣服却全湿透了。
检验技师王锐智援汉前已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汉口医院一开始并不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条件,王锐智便主动承担起广东医疗队的院感消洗和后勤工作,清洗、消毒、烘干护目镜和面屏,领取、配送、搬运物资,为队友送饭、留饭,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
这次新入党的同志中,李怡在2019年国庆节当天递交入党申请书,此次在武汉前线主动请缨上夜班;护士郑婉华无微不至地护理和疏导重症病人,一个又一个病人在其精心护理下实现自理,甚至出院;王思思承担起驻地消毒工作,减少队员感染风险;梁朋生病好转后又立即投入工作……
除此之外,在抗“疫”前线,队员们纷纷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个月来,临时党总支已经收到了48份入党申请书。
医疗队员过半是共产党员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投入战斗1个多月来,临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建引领抗疫斗争不断深入开展,真正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击疫情斗争的第一线。
目前,在中山一院派出援助武汉的三批医疗队150名队员中,党员有82名,超过医疗队总人数的一半。
为了更好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山一院党委成立了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下设4个临时党支部——驰援武汉协和医院第一、第二、第三临时党支部及驰援汉口医院临时党支部。党组织在凝聚医疗队员力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共产党员带头冲锋在抗疫斗争最前线。
共产党员管向东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连日来辗转湖北各地指导救治。元宵节当晚,他结束了在天门市一整天的指导工作,一个简简单单的盒饭就是节日晚餐,匆匆吃完又马不停蹄赶回武汉。
为了让病区来自18家医院的30多名医生更好地工作,援汉二队队长、呼吸内科专家黄建强教授带领大家制定完善工作制度,并主动承担起拉病床、搬物资等“体力活”。“有什么活,我就干什么活……有时候也觉得累,但我的士气很饱满,身体也跟得上。”朴素的话,掩不住这名参加过抗击“非典”老将的担当本色。
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成守珍、队长朱庆棠在一次联合查房中,发现一名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病人可能喷射出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是最危险的操作,一不留神就可能受到感染。作为医疗队带头人,成守珍和朱庆棠把这个危险环节留给了自己。
临时党总支副书记郑莹护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管家”。担心队员的营养跟不上,她想方设法联系安素、麦片、水果等,连夜把水果一袋袋分装好,逐一送到每一名队员的房门口,医疗队的群里每天也都能收到她的“温馨提示”。面对大家的点赞,她却说:“你们才是最辛苦的!”
院感专家刘大钺身兼“装修工”“清洁工”和“搬运工”数职,连夜赶工改造病房,亲力亲为收拾医疗废物;还有军人出身的林指山、胸外科专家陈振光、麻醉科杨璐教授,克服重重困难把保障物资运抵驻地……
一袭袭白衣,一颗颗红心,一腔腔热血,凝聚起战斗的磅礴力量。在抗击疫情斗争的第一线,党员正以实际行动谱写壮丽的新篇章。
见习编辑 欧阳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