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不是个小问题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7-15 23:50
摘要

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涉及多方权益,需要在尊重法治的前提下,尊重市场规律,各方有所坚持、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共同努力。

快递业红火发展的背后,快递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关于1150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6.8%受访者认为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54.0%受访者感觉快递送货上门服务减少,52.3%受访者表示存在未通知就代签收的问题。

收件成了取件,快递送货上门成了“附加服务”……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诸多问题毫无疑问降低了广大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2021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当前,我国快递日均业务量约3亿件,日均服务用户约6亿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基数面前,受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影响和困扰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不是个小问题。

然而,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也不算是个新问题。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公布实施了《快递暂行条例》,针对消费者集中反映的“有了快递柜,快递再也不上门”的情况,明确规定,若事先未与消费者沟通,便将快件直投快递柜的行为属于“不合规”。2019年,国家邮政局则发布实施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也明文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这两个法规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智能快件箱正在成为我国快递末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规在支持加强智能快件箱管理以完善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保护收件人也就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期在权利平衡中促进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换言之,“52.3%受访者表示存在未通知就代签收”之类的问题,不仅仅是影响消费体验的问题,而是快递经营者明显违规,是违法的行为。这表明,即便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与妥善的处置方式,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以很好地执行,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至今未能得以解决。

从法理上来说,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尊重,那么智能快件箱存在的合法性也就存疑。但是,从受访者反应的情况来看,很多快递经营者似乎完全不在意这个问题。他们并不在意法律法规有没有得到执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得到尊重,而只在意自己的工作效率、派送量有没有得到提高。

事实上,快递经营者不以为意的冒犯,也受到消费者乃至监管部门的“宽容”。几乎没有消费者因为快递经营者不送货上门而去认真打一场官司,也很少见到有哪家公司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宽容”,实际上是种放松,间接地“鼓励”了快递经营者消极履行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

当然,快递经营者也有自己的苦衷。完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办,会增加不菲的经营成本,降低投递的效率,这由谁来买单呢?而最容易引起舆论同情的快递小哥,一单只能获取极其微薄的提成,一天要完成两三百单的任务,要他们一单单地送货上门,一个个地发信息、打电话通知收件人,简直非人力可为。

可是,如果消费者怕麻烦不去较真维权,监管者怕被投诉破坏营商环境而不敢严格执法,社会舆论又对快递小哥、快递企业抱以廉价的同情,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能够最终解决呢?

要想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简化投诉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支持鼓励消费者勇于维权;二是要加大违规经营者的违法成本,监管者要敢于“亮剑”,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倒逼经营者合规经营;三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经营者因为提升服务质量而增加的成本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譬如就有人提议,引导电商平台商品定价与快递服务定价分离,对传统的“包邮”进行创新,激励快递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进而言之,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涉及多方权益,需要在尊重法治的前提下,尊重市场规律,各方有所坚持、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共同努力。

(原标题《特评: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不是个小问题》)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王雯,编辑-范锦桦(外平台)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