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监督“八小时以外”要盯住“三个圈”

记者 尹传刚
2016-03-18 16:08
摘要

3月16日下午,广东省纪委召开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突出“八小时以外”监督的重点,着力监督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

259266560009211661

3月16日下午,广东省纪委召开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突出“八小时以外”监督的重点,着力监督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比如盯住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公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在“八小时以外”的延伸活动;有无存在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娱乐、公车私用等行为。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罗志华(广西桂林 公务员):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八小时“内外兼修”。有人会问,将私人时间也纳入监管,是否管得宽了点?其实不然。首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娱乐方式、交友对象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次,有太多腐败分子问题出在“八小时以外”,若不一同严格监管,不仅“八小时以外”的不良行为会渗透进“八小时以内”,对权力产生影响,而且权力也会向“八小时以外”溢出。对党员领导干部做到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八小时以外”严要求,方能前置监管、防范于未然。

涂启智(广东深圳 职员):着力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找准了监督的关键区域,绝大多数腐败现象都发生在这“三个圈”。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三个圈”,并非限制其活动自由,而是进一步规范其社交活动。这既是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八小时以内”监督的有效延伸。这样的监督,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在单位和外面一个样”的提醒与鞭策,只有知行合一、八小时内外没有差距的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让群众信服。

蒋栩(四川成都 媒体人):强化对公职人员“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当然很有必要。至于说如何监督,则显然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要创造便捷的通道,以及可靠的保护机制,来吸纳民间意见的反馈。比如说,建立党委、纪委、组织人事部门走访社区、家庭、媒体开展综合监督的机制,就尤其需要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要知道,通过制度化途径将那些零碎化、分散化的民间评价,收集并整合为有完整的信息反馈,才能形成一个无形的监督之网,才能让公职人员时时刻刻不敢触碰红线。      (整理:尹传刚)

特报清言

八小时内外一个样,还怕什么监督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调查显示,不少官员权力出轨、行为出格、道德失范,多是发生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为何?领导干部权力随身。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本质上就是要监督权力,防止权力在灯红酒绿中、在推杯换盏中、在所谓的“个人生活”的遮掩下,溢出本来的边界。反腐倡廉,如果只盯住八小时内,而忽略了八小时外,就可能放过“大鱼”。

正因如此,广东省纪委的相关规定,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命中靶子,提高监管精准度。如果真正盯住了重要事项、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瞄准了相关官员的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那么官员就不敢,起码不能轻松违法乱纪。

客观地讲,工作时间以外确实不好监管,对党员干部的“三个圈”监管难度大、薄弱环节多。但是难度再大,也要花时间、精力去管。要把“八小时以外”监管工作纳入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只抓“八小时之内”、不管“八小时以外”,导致问题滋生蔓延的有关单位和领导,严肃进行问责。形成监督合力,把党内监督、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俗话说“受不了蒸汽熏,就别进厨房”,既然从政,有时就得让渡一部分权利,比如“八小时以外”的隐私权,毕竟,党员干部的隐私权不能超越公共利益。如果党员干部洁身自好,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八小时内外一个样,还怕什么监督呢?

编辑 欧阳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