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区龙苑路边上,开满了红色的簕杜鹃,爬上这条长长的山坡就到了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里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大年初二至昨日下午,这里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这里有在实验室与病毒最近的检测人员,有在高危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消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疾控人。在这场战疫报道中,我和他们成为了最亲密的战友。
到战疫一线去,到现场记录最真实的画面,讲述最真实的故事,了解民众最关切的事情,这是我作为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罗莉琼记者(左)在现场采访医护人员。
1月30日晚上11点45分,深圳卫健委的微信公众号首次披露确诊病例曾逗留的小区,网友们一方面为深圳信息公开透明点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居住的小区上榜感到担忧。确诊病例的小区到底在防控上做得怎么样?小区有了确诊病人,该怎么办?在部门主任余海蓉的策划下,1月31日一大早,我就跑到龙华、福田上榜的几个小区进行实地调查采访。采访了小区的保安、物业、居民,也采访了市疾控中心,在读特第一时间推出新媒体产品《确诊病例小区防控做得如何?记者实地探访》,推出了《确诊患者在深逗留场所82处 市疾控中心:确诊病例严格隔离,小区彻底消杀,市民无需恐慌》等稿件,及时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医院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作为跑医疗线的记者,只有到火线上,才能抓回“活鱼”。
作为深圳疫情防控“第二病区”,深圳大学总医院负责收治市三医院转诊来的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但还需要继续留医观察的患者。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这些患者还没有解除“警报”,这里存在着风险。但是带着“在现场”的初心和使命,我选择冲在最前面,成为最早到该院进行实地采访的记者。在探营中,我用笔、用镜头记录下抗疫一线人员的身影,了解医院抗疫的智能化“黑科技”,为疑似病例开设的独立CT通道以及患者故事……把一线新闻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发热门诊是此次疫情的最前哨,是筛查新冠肺炎病人的一道重要防线。发热门诊是如何筛查患者的?这里的医护人员有些怎样的感人故事?我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临时留观病房和发热门诊进行现场探营。这里,利用移动医院设备搭建起多顶发热门诊帐篷,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不停地在帐篷间走进走出,为前来就诊的病人做抽血、咽拭子、胸片等检查。在与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面对面深入对话采访中,我多次被发热门诊传来的“请注意,现在要开始拍胸片了,请大家走远一点”所打断。而发热门诊旁边的工地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多栋移动板房组建而成的临时留观病房则在加紧建设中,工人们争分夺秒施工。这些场面都被我用文字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新闻工作者也是战士。明知风险,职责所在,我们也奋勇向前。每次在医院的最前线采访,对于自己,我并不害怕。只是有时回家后,心里则隐约有点小忐忑,担心不小心将病毒带给1岁多的女儿。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在采访的现场看到,每个逆行者都在全力以赴坚持不懈。我相信病毒终将被战胜,很快就会迎来春暖花开。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