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SARS急救人:17年过去,防护装备升级了,民众也更理性了

读特记者 罗丹
2020-02-23 14:34
摘要

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更先进了;面对疫情,民众也更理性了。

17年前,SARS爆发时,深圳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护士任伟胜刚大学毕业到急救中心工作一年半。那年夏天,任伟胜和同事们戴着双层棉口罩就上阵了。“那时候年轻,一点也没怕。”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任伟胜依然冲在一线。这次,他感受到了变化: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更先进了;面对疫情,民众也更理性了。

▲完成交接班后,任伟胜帮出诊同事整理防护服

17年前,戴两层棉布口罩就上战场了

2001年年底到深圳市急救中心工作时,任伟胜是深圳仅有的两名男护士之一。那时候“男护士”还是个新鲜事,不少媒体采访过他。2003年,SARS爆发,整个深圳市的疑似和确诊SARS患者都由急救中心负责转运,但在前线转运病人的急救医护人员防护条件有限。没有N95口罩,也没有连体隔离服。任伟胜和同事们每天戴着双层棉口罩出车。“我记得N95口罩是SARS之后才有的。”七八月的大夏天,任伟胜和同事们需要穿两层隔离衣进行防护,上一天班下来,不仅衣服全湿透,还经常喘不上气。

“不过那会年轻,体力好,也不怕。”任伟胜记得,当时转运过的病人中有上呼吸机的,也有不太严重的。“总的说来,SARS的症状比现在新冠肺炎要严重一些,但其实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转运的病人是疑似还是确诊了。”

当年年轻的任伟胜想的是:工作仔细一点、耐心一点。“如果真的感染了非典,那也是我的工作出现了纰漏。”七八月的深圳,每日高强度的工作,任伟胜在那个时候练就了一身“坐着立刻能睡着”的本领。“天气热,容易疲惫,办公室没有床,我们就桌子上一躺,或凳子上一坐,就能睡着。”

17年后,面对疫情恐慌少了

17年后,新冠肺炎爆发,任伟胜再次上了战场:“这次我们的防护装备比以前好多了,工作压力也没有17年前大。”SARS爆发时,急救中心救护车少,且全市的转运工作都在急救中心身上。这次新冠肺炎,市属医院也承担了大量的转运工作。“不少医院都有负压救护车,我们中心的负压救护车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17年前,SARS疫情爆发后,几乎全国人民都参与了抢醋、抢板兰根。17年过去,新冠疫情再度爆发。任伟胜感觉,这次大家理性了很多。“老百姓对传染病的认知比过去强很多,大家更理性了。这一次整个社会的配合度非常高,全民一心在抗疫。”经任伟胜转运的病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主动就医、就诊,“整个社会的配合度很高。”

不能决定结果,但要给人希望

相较于SARS,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普遍轻一些。但见到救护车,患者的心情常常都不太好。面对恐惧的患者,任伟胜常常会在病人上车前开导几句。“就很轻松地跟他们说,轻症,没事,住两天看一下,没事就可以回家。”任伟胜说,他们这行,不能决定结果,但要给别人希望。

上了车以后,任伟胜尽量不再跟患者聊天。患者一般也会很有默契地保持沉默。“车厢是个密闭空间,聊天会产生飞沫和气溶胶,增加风险。”

在急救中心工作的这些年,任伟胜见过比SARS和新冠肺炎恐怖得多的传染病。不过在政府的控制下,这些传染病都控制在了可控范围,没有大规模地威胁公众的安全。“所以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也不要害怕,它的死亡率比SARS低,比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这些传染病都低。积极配合,好好治疗,会没事的。”

(晶报供稿)

编辑 杨飘

(作者:读特记者 罗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