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描述的是从学生时代接受爱,到为人师表给予爱的故事,是一个责任与担当代代传承的故事。而在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也有着相同的故事,她们是一对母女,她们奋战在不同的战场,她们却有着相同的信念,她们就是省三水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张开玲和她的女儿纪雅丽。
▲雅丽的童年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张开玲夫妇迅速投入封闭执勤一线战斗,留给女儿的只有寥寥数语:“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弟弟,我和你爸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了。”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来源全靠电视,电视里,满是医护人员治病救人、奋战一线的消息。12岁的雅丽,虽懵懂,却也明白了父母亲整整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原因,看着电视里那些感人的画面,想象父母亲工作的场景,一颗从医的心,就此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妈妈与雅丽在清华大学合影
2009年,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建筑设计师特别稀缺,也特别有前景,张开玲极力推荐女儿报考建筑设计专业。但女儿却说“我不学建筑,我要学医,我就想和你一样,治病救人”。那倔强的神情,张开玲至今历历在目。几个月后,雅丽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临床医学专业,本博八年连读。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张开玲比女儿还要激动。薄薄的一纸通知书,在她的眼中,有了鲜活的象征,象征了女儿对这份职责、这份使命的传承。
▲母女俩微信聊天截图
2020年春节,毕业后工作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雅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为了让团圆饭更有仪式感,张开玲还特意学了几道新菜式,等着女儿回来尝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全国。母女俩,在接到抗击疫情的通知后,毅然决然,奋不顾身,分别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母亲张开玲投身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抗击疫情第一梯队,带领医护团队冲锋在前,守护场所安全稳定;女儿纪雅丽常驻省南方医院感染科,负责病患检测治疗。忙,是张开玲母女最大的感受,忙得时常想不起来彼此问候一声。2月初,冷空气来了。张开玲给女儿打了电话,想跟孩子说上几句暖心的话,想告诉孩子,添衣加被,别着凉。可电话一接通,女儿第一句话就问住了母亲,“妈,我想报名去湖北,下午院里发了动员令”。
▲雅丽(前排左二)发给妈妈的出征照
湖北、重灾区、加速爆发、医护感染、物资紧缺、第一战场……无数的念头,在张开玲的脑海中闪现而过,一时间她竟接不上话。她知道,形势严峻,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是应该的,但身为母亲,她十分不舍,舍不得乖巧玲珑的女儿奔赴最危险的战场。犹豫间,她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倒是女儿的一番话给了她“定神针”。“妈,不用担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当了医生,面对焦灼的病人和忙碌的同事,我才真正的理解,你常说的责任和担当。”
▲致敬战斗在一线的勇士——张开玲
知重负重,是女儿这番话的最好注释,也是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人员的最好注释。“身为母亲,我心疼你奔赴前线,但作为同行,我感同身受,我支持并理解你的工作,只要你愿意承担,我都支持你。”这是张开玲给女儿的坚定答复。
▲张开玲在央视新闻看到女儿(前排左一)
2月11月傍晚,顾不上吃饭仍在忙碌的张开玲,接到了老伴纪立彦着急的电话,“玲,我好像在央视新闻看到女儿了,报道说广东对口支援医疗队首批108人已经抵达湖北荆州了,镜头一闪而过,又带着口罩,我有点认不准,你赶紧看看”。突如其来的消息,再次撼动了这位母亲敏感的心。“这孩子怎么这样啊,也不说一声,这么重要的事情,我好去送送她啊,我想抱抱她……”电话的这头,张开玲早已哭成了泪人,她知道女儿肯定会去湖北,只是没有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分别。她赶紧给女儿拨打了电话,一次、两次、三次……没人接。“雅丽,我看了新闻,你去了荆州,妈,想跟你聊聊天,哪怕几句话都行,看到信息,第一时间回我,多晚都行,等你~”
▲张开玲在省三水所医院忙碌工作
晚上11点,张开玲终于接到了雅丽的电话。“一切安好”,成了此刻最美的问候。“穿好防护,保护好自己,累了就不要扛,疲了就和我们说,我和你爸是你最坚强的后盾……”。现在,张开玲常说,她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忙碌之余,看看微信里女儿发来的视频,看看她每天简单的日常,就会觉得自己工作又充满了力量!
▲央视新闻直播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17年前,抗击非典疫情,母亲是女儿的偶像;17年后,抗击新冠肺炎,女儿成了母亲的骄傲。正是这份相似的经历,让张开玲母女俩心照不宣、默契坚守,她们期待着归来团聚的那一天,她们也期待着战“疫”胜利的那一天!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