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冯小刚才能拍这样的“潘金莲”
记者 马强
2016-11-19 07:18

《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张艺谋和陈凯歌不会拍,因为他们是在册的“电影艺术家”;其他人不敢拍,因为他们拍了也白拍。

打小和王朔混久了,冯小刚或许认准了一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到功成名就混成了老炮儿,“浑不吝”的脾气却好像越老越冒尖。

6776e6f

说起“痞子精神”的争论,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冯小刚还在跑龙套,一身的痞气,但已经知道收得住劲沉得住气。

从《编辑部的故事》到《一地鸡毛》,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从《一九四二》到《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其实一直明白,什么时候该做顽主,什么时候该做乖孩子。

他拿伪君子开涮,煽假大空的脸,很有分寸地搔底线的痒,世态人心摸得通通透透。

所以冯小刚“痞”得恰到好处、极尽聪明,从嫩雏儿变成老炮儿,“痞”出了功德圆满。

8b39e67

功德圆满之后,“本分人”通常见好就收,比如说戴着大师的帽子,拍些神神鬼鬼的大成本电影。

但冯小刚骨子里有甩不掉的痞气,蹬鼻子就上脸,用一个一根筋似的李雪莲,一路撕破了院长、县长、市长、省长的脸。

冯小刚认准了刘震云的小说,因为他们对世态看得一样透,对分寸拿捏得一样准。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一个认死理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一场“作茧自缚”的离婚和一句“潘金莲”的粗口,一路“不讲理”地上访,十几年不歇,直到搅乱了官场,让“官不聊生”。

李雪莲不是秋菊。秋菊该怎样就要怎样,李雪莲你要我怎样我偏不怎样。秋菊为了一个男人,到底做成了一件事;李雪莲为了一件事,牵扯进去了十来个男人。

刘震云的眼里,一件事的背后,往往藏着八件事。李雪莲成了藏在中国城乡架构最底层的一颗定时炸弹,递进式地触动着权力层级的神经。

法院判的没有错,县长、市长、省长说的也没大错。但一个把告状当成事业的妇女,偏偏就导出了一部世相人性大暴露的活报剧。

最底层的李雪莲,哀哭跪求的时候,世界是壁垒森严的;然而当她终于告状成了精,父母官们突然变得温柔良善。

a20b81e

顺民和刁民的处境悖论,牵引着故事的荒诞走向。

 

0f8ab26

对上不对下的处世逻辑,让人和人之间冷漠无比。

旧城改造、抗洪抢险这些大工程都能扛下的县市,突然被一个农村妇女掐住了命门。

集窦娥、小白菜、潘金莲于一身的李雪莲,搅乱了原本运行平稳的游戏规则。

从贩夫走卒到县市领导,揣着明白装糊涂。

李雪莲单为怄着的一口气,十几年里成了各色男人们眼中的炸弹或筹码。

c6ec38a

问题出在了哪?冯小刚正话反话、反话正说,圆形画框里的生态法则,纤毫毕现。

自荒诞始,至意外终。荒诞和意外之间,是见怪不怪的社会百态。

冯小刚的“痞子精神”,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淋漓施展。以严肃的态度面对荒诞,这是李雪莲一路上访的驱动力所在。以荒诞的态度看待严肃,这是“痞子精神”里藏着的深刻幽默感。

荒诞和严肃,在痞子的眼里二位一体。自保当前,你我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小丑。

冯小刚说,谁都别装大尾巴狼,数数你的身边,有多少赵大头、贾聪明、王公道、郑县长、马市长……人活得到底能有多委琐,真痞子眼里不揉沙子。

冷漠到了极致,就变成了幽默。

果农范伟说,你要真想死,去对面老曹家的果园里上吊,那是我的对头——痞劲一上来,冯小刚一个都不放过。

2c68a1e

相对于冯小刚以往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尖刻到了真正的痛处。只不过和真正的恶棍昆汀比起来,他终究“痞”得还不够荡气回肠。

方圆构图画框的交替切换,其制造话题的意义,似乎大过好好讲一个故事的需要。

女主角范冰冰的选用,是最大的败笔。和范伟、张译一比就知道,有没有戏不在于出镜时间的长短。

影片的结尾,冯小刚还是没放下“最后一抹的温情脉脉”——多年以后,李雪莲和被撤的史县长异地重逢,画框恢复正常,李雪莲终诉衷肠,不按常理出牌,只是为了当年流产的孩子。

6a0350f

这样的解释入情入理,但就美学效果而言,却是对“痞子精神”最大的自我反动。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