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工的布线图火了,中国工程师不服:我们也有“工匠精神”
记者 李舒瑜 甘霖 石义胜
2016-03-16 05:01

最近,德国工程师完美的弱电布线图火爆了朋友圈,大家看后纷纷点赞。这些图是这样子的......

640.webp

所有的电线,被如此完美地整理在一起。

640.webp (2)

像彩虹一样的电线,但它们原来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一团啊。

640.webp (20)

比如这里,同样的地方,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啊。

640.webp (3)

这种图片还有很多,小编用两个字来总结——完美!

当所有人都在为德国精湛的工艺感叹时,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简称“中国通号”)则站出来,要与德国工程师比一比。

他们晒出来的图是这样的↓↓

640.webp (4)

任意一块盖板打开都一样。

640.webp (5)

640.webp (6)

打开柜门全是一个标准。

640.webp (9)

看柜体间,是不是也很“养眼”?局部来个“特写”瞧瞧。

640.webp (10)

这种线也能做出这种美图。

640.webp (11)

找来小细节,看得清楚些。

640.webp (13)

以上这些图片都是中国通号为各条铁路线路做的布线图,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而浙江移动的机房也可以与德国的产品媲美。往下看,有图有真相!

640.webp (14)

640.webp (19)

640.webp (18)

看了中国和德国的比较,你觉得谁更胜一筹呢?

其实,咱们中国也有很多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吧~他们身上不乏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今年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明确写道“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难看出,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成为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中代表们讨论的热点。许多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职业教育相对规模明显不足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总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电器。

全国人大代表白天认为,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差距仍大。

首先是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20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从400所增加到1327所,在校生由100多万增加到1000多万,办学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大。例如,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

其次是层次结构不够健全。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逐步建立起了从中职、专科到技术学士、硕士、博士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停滞在专科层次且无权授予专业学位,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

全国人大代表、原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说,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

她建议,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为,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

让一线技能人才得到应有尊重

白天代表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首先要建立起优化规模层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70%以上为应用技术型教育;从层次上说,强化一般普通高校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层次结构,搭建中职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沈琪芳代表认为,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努力,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从制度层面着手,一线实用技能人才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更加自信地施展才华,为产业转型升级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编辑 张妙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