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那么一群人,舍小家为大家,在疫情斗争“最前一米”默默付出,守护着一方平安。我们看见坚守在“战斗位”的那些身影,他们在疫情的迷雾中点亮光明。
从机关干部到社区卡长,来了就融入社区放手干
位于光明区双明大道与华夏一路交叉口东侧的东明公寓,住着全光明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山大学附属七院的几百名医护人员。一旦这栋楼出了状况,势必会影响到光明抗疫最重要的医院以及各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转。从区建筑工务署下派到楼村社区担任该卡卡长的范仕国感到责任重大。
担任卡长后,他每天早上9点准时出现在卡点,一直驻守到深夜才回家。小区里有什么情况,他都亲自上门过问。为了实现卡点的围合管理,他调集了两百多个“水马”。哪里水马歪了倒了,他自己动手扶。“如果当天上门到居民家中的话,我晚上就不会回家,两个孩子太小抵抗力太差,就住单位的宿舍。”小区的居民说,我们看见他,心里就踏实了。
疫情期间,不少人为了减少出门次数选择网购生活必需品,但由于小区禁止住户以外的人进入,想要拿快递只能自己去小区外的快递配送车处拿,还必须要对上快递员的配送时间,这让居民和快递员都感到十分不便。范仕国发现这一问题后,利用东明公寓周边较为宽敞的地形,协调社区调配帐篷,在小区正门旁边设置了专门的快递存放点,按不同楼栋分类,一目了然,甚至还有外送食品的专门存放点,解决了小区居民的一大难题。
范仕国带领并参与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封楼”行动。那是2月7日,他到达新湖街道的第一天,范仕国接到紧急通知,新羌社区的一栋居民楼内出现了一个确诊病例,需要立即封锁整栋居民楼,禁止人员出入。情况危急,时间紧迫,范仕国带领十几名社区网格员来不及去领防护物资,仅戴着一层薄薄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就立即前往了现场。没有手套,没有护目镜,没有防护服,从24楼开始,一家一户地敲门,耐心地向居民说明情况请求理解,得到居民的同意后才贴上封条。
“我也很害怕,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而且几乎没有防护措施,可是如果连我都后退的话,这个工作就干不了了。”说到那次“封楼”的经历,范仕国还有些“后怕”。他对记者说,正是因为有了那次经历,现在的自己反而对疫情变得无所畏惧。说是战场一点都不夸张”
他对妻子说:顶过疫情,我们天天如新婚
去年腊月二十九上午,新湖街道安监办工作人员冯超坤与妻子刚领取了结婚证,准备摆喜宴热闹热闹。可就在当天下午,他听同事讲,他所在的街道安监办紧急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得知消息后,他立即自告奋勇,要求加入疫情防控队伍。单位领导考虑到他刚刚结婚,想让他在家陪妻子。他却向单位领导说,“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但同样应该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冲在了第一线,我这个积极分子也绝不能落伍”。
冯超坤“狠心”抛下新婚妻子回到单位,从大年三十至今,连续工作20多天,吃住基本上都在单位,坚守在工作一线。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有时间给远在河源的妻子打个电话,倾述思念之情。
“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应急系统安监人的使命所在,我们一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一方平安。”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