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用三天时间完成了830张病床的改造。来自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6个省市的17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这里17个重症病区,力争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接下来,我们看看那里的救治情况。
医院的五层之前是一个康复门诊,经过三天改造,现在已经变成危重症的病区。
墙上的这张示意图,红色的部分是清洁区,这三个区域是临时的隔断,也是给医生护士进入污染区前,设立了三道防护门。
在这里还有一个隔板搭起的简易的隔墙,透过这块玻璃看过去,里面就是ICU重症监护病区,医务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救治。
玻璃窗的另一端就是ICU重症监护病区,这里也是上海华山医院219名医护人员要一起奋战的主战场,在清洁区也堆满了各地捐赠的物资和医疗设备。
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 马昕:我们这里面是重症病房当中的重症病房,是重中之重,所以大家把这个最高精尖的,最迫切的,最重要的一些装备都集中到我们这个病房。
ICU病房内的30位危重症病人,个个情况危急,大多数需要特殊呼吸设备支持,甚至是打开气道,插管治疗,病房的环境也属于高污染区。
病人的情况随时在变化,穿着防护服,彼此的声音听不清,医生护士会隔着这个玻璃窗用简单的手势交流。为了及时沟通,院方也为17支医疗队都配备了在清洁区和污染区需要使用的手机。
刚来的17支医疗队要怎么在一起配合工作,院方也提供了一份临时的诊疗流程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副院长 汪辉:这个流程图就相当于给17支医疗队的一个GPS导航,让大家像在自己的医院一样,一拿起来就能用,简单明了,尽快走向正轨,把这个磨合期快点过去,把这个救治的效率提上去。
为了提高救治效率,17支医疗队的领队们,组成了大医务处,每天三次,线上线下,针对当日收治的疑难、危重病例,以及临床上的各种棘手难题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形成共识,全力以赴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 马昕:我们17家医疗队,也是非常团结,我们集中化管理,出现了紧急情况,大家迅速地去支援,把这个力量,用到一处去,那工作效率明显地提高。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精心救治,16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首位重症患者成功治愈出院了,目前,已经有13位重症病人转为轻症,转入武汉市指定的方舱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见习编辑 欧阳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