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观察日记⑤|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龙蕾
2020-02-18 11:56

外面大风大雨,这样的夜晚适合拉起窗帘看书,不知不觉已晚上十点。刚好看了几期疫期读书,也想跟大家共读一本。

我喜欢读书,书也有很多种读法,可速读、可细读、可读一遍,也可反复研读数遍,有一些书你读目录和篇首已知梗概,再过一遍不过是映证自己的想法,有些初读有趣、再度有心,一次有一次的味道,能一次又一次让自己感觉到知识的无穷和自己的有限。

有趣的是,读书也是读人,无论经史子集、还是名人传记,不管是枯燥的理论还是有趣的奇谈异志,都是人的思想承载与表达,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饱含着他们对世界、时代、生活的理解,所以,读书也能识人,知道读过什么书,便知道其知识结构,可以是专精的、也可以是广博的,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知道爱读什么书,便大约可知与其产生共鸣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大约可知其心所向往的,又大约可知其人。我不知道书中有没有黄金屋,但应是有人如玉的。

本来想推荐William H. McNeill写的《瘟疫与人》,了解生活环境隔离所产生的微生物隔离,了解稳定的生物、群体不同的微寄生均衡特性,了解新奇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很可能打破藩篱、增加感染病毒的机会,频繁的生态冒险将会使疫病成为必然,从而让大家一起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后来想想,还是推荐岳南写的《那时的先生》,看看不同的人面对灾难如何应对。书里有很多先生:梅贻琦、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大多数人尚三四十来岁,抗日期间国难当头,那些先生们,冒着战火从平津到长沙再去昆明安顿,茫然不知归处,遇敌机轰炸,又迁至四川李庄,一路辗转周折、战火不绝,饱受乱世流离之苦,那时候有个词叫“跑警报”,敌机来了,先生带着学生们扔下东西就往乱坟岗跑,敌机走了又回来做研究,这境况不是用生活艰辛一词所能概括的,但从始至终他们一直坚持做学术研究。

而当下,现在的先生们也不遑多让,钟南山先生第一时间赶到一线,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科学家们连续加班研究病毒疫苗,研究快速检测试剂设备;金融专家在研究疫情如何影响物价走势,研究供需平衡机制;老师们各显神通给学生们上网课、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为抗疫加油鼓劲;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在外奔走的、在内忙碌的、平静等待的,只是职责不同没有高下之分,都在共克时艰。这些人,可称为我们时代的“先生”。

再讲回读书这件事,读书也是讲究际遇的,有时候一本书也会像一个人、一件事一样触动人心,发人深省,让人改变。读《那是的先生》时,工作和生活都有变故,急需一件事情让自己冷静下来,实在读不进去就逼着自己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读完却突然从书中找到了力量,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从此开始了一段大量读书的日子,也形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意想这又让我喜欢上了写作的舒畅与自由。

有句话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上下五千年循环往复的历史,不同的人生际遇爱恨情仇,人生海海,觉得无聊了、难受了,何不进去遨游一番?也许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一片憩息之地。

编辑 周宏博

(作者:龙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