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两张凳,这是他们坚守一线的“办公处”
读特记者 张丹珣 曾广霖/文/视频
2020-02-14 20:40

接连降雨,寒潮降至……近日,深圳天气并不好,但这丝毫不影响防疫一线人员的工作状态。

在龙华区民治街道,许许多多一线防疫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方式服务着辖区居民。搬着桌子、凳子在屋檐下为居民办理出入证的社区网格员;不畏艰辛,冒着风险上门服务居家隔离人员的“三位一体”小组工作者;小区物业安保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坚决落实严防严控措施……

民治街道樟坑社区,工作人员穿着雨衣,为进出人员测量体温。

按照“七个一”工作要求,民治街道对居民小区和城中村进行了闭环围合。街道积极调动资源,全面围合人行巷道,车辆出入口,花园小区、城中村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出入口。目前,民治街道已完成辖区64个小区和48个城中村100%的围合式管理。此时阴雨连绵,小区和城中村内依旧有工作人员在忙碌。

阴雨天气,他们在屋檐下一张桌子两张板凳便开始办公

一张小桌子,两张小板凳。2月13日,深圳开始降雨,民治街道塘水围村工作人员找了个可以躲雨的地方,搬来桌椅,继续为社区居民办理出入证件。

民治塘水围村,工作人员在屋檐下为居民办理出入证件。

“一开始我们社区办理整件的点位比较少,但考虑到疫情期间人员集聚的问题,我们就将办证地点打散了,分散在村里各处。”工作人员表示,分散办公既方便居民,又符合疫情期间防控要求。只是没想到,阴雨突至,原先的办公地点只好先挪至屋檐底下,“这样我们办证的点位数量就不会减少,居民也能很快找到我们。”不仅仅是屋檐下,公寓前台、出租屋楼下……工作人员们巧妙地利用起各个地点开展办证工作。

工作人员所说的“办证”,是指民治街道出台的疫情管控措施。据悉,街道制定了《民治街道疫情防控期通行证使用管理规定》,小区、城中村实行工作通行证(绿色)和生活通行证(蓝色)分类通行办法。工作通行证限工作日使用,原则上每天外出1次;生活通行证每户限办1张,每2天允许外出1次,较好地控制了人员外出,减少了传染风险。这几天,大家都开始根据实际情况找社区工作人员办理证件。

村子里,居民虽然不多,但工作人员并不少见,除了办理出入证的人员,穿着着雨衣的“三位一体”工作人员也时常可以见到。阴雨天气,全员仍在坚守一线。

民治上芬社区,工作人员对进出车辆进行检查。

按照民治街道要求,各卡点必须做到“三个一律”(一律核查证件、一律做好登记、一律排查车辆)、“三个全”(体温检测全量化、轮流值守全天候、体温异常全报告)和对出入人员管控的“五个禁止”,由社区工作站、街道工作站人员、民警、保安等力量组成工作组进行24小时值守。

防雨棚中,工作人员认真核实进出人员信息,确保人员进出“全扫码”。

“(下雨)不碍事儿,防疫工作可一点都不能落下。”在门口防雨棚里,社区工作站人员和志愿者们依旧仔细核对着进出人员的信息;防雨棚外,工作人员则披着雨衣继续忙碌着。

坚守一线,各单位为一线工作人员做好后勤保障

“听说要下雨了,总不能让大家淋着雨工作吧,感冒了就不好了。”在沙吓村,物业负责人指了指身后的工作人员说,收到寒潮来袭的信息之后,物业就赶紧为工作人员们配备雨衣、雨鞋等物资,还购买了一批防雨棚,让负责登记信息、核实扫码等工作的人员在里面办公。

同样,在塘水围村、华侨新村,工作人员们也穿上了雨衣雨靴,将办公桌子搬进了防雨棚。这其中,有些物资是物业购买的;有些是民治街道发放的——14日上午,街道为各个社区、物业发放了一批雨衣雨靴、防雨棚等设施,还为工作人员送上了姜茶;有些是街道部门自发筹款购入的——由街道领导率队,民治街道组建了12个专班工作组,抽调机关238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成立12个临时党支部。许多下沉到社区的党员干部在收到寒潮来临信息后,便赶忙联系原来部门,合资购买一些防寒防雨的物资,供一线人员使用。

当然,这其中也有社区居民送来的爱心物资——14日下午,樟坑两位热心居民将六件雨衣、三个口罩和六副护目镜送到了卡口志愿服务岗处;樟坑一区一家便利店的老板娘,担心工作人员们没时间吃饭、水不够喝,搬来了20箱矿泉水和10箱方便面……

2月10日上午,创业花园一位居民为站岗人员送来两包口罩,道了一句“给你们用”便匆匆离开。

“常常有居民递给我们一包口罩,而后转身就走了,名字也不愿意留下。”一位工作人员说道。疫情期间,他常常上一次班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累,却也被这些温暖感动着。

(晶报供稿)

编辑 杨飘

(作者:读特记者 张丹珣 曾广霖/文/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