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宅经济|在线教育成宅生活“刚需”,疫情之后还能热多久?

读特记者 吴吉
2020-02-14 12:52
摘要

“希望19楼不要在楼上跳绳,我们家孩子在上网课。” “不好意思,我家在上体育课。”

“希望19楼不要在楼上跳绳,我们家孩子在上网课。”

“不好意思,我家在上体育课。”

近来,类似的段子在网上层出不穷,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网课”已成生活“刚需”。随着全国各类学校推迟开学时间,在线教育行业持续升温。再加上“在家办公”成为潮流,很多上班族也选择网课作为自己的“充电”手段,线上培训热度不减。业内分析认为,疫情催生了新的“宅经济”,在线教育迅速完成了用户的普及和认知,客户群体大幅提升,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不过,疫情过后,在线教育行业还会出现一波“洗牌”,要想避免昙花一现还需“苦练内功”。

在线教育填补宅家空白

2月10日,深圳的高中开始率先尝试网上开学;2月17日,深圳小学、初中原定开学的日子,很多学校也已做好届时“云开学”的准备。目前,深圳多所学校给学生下发了通知,并已经组织老师为网上开学做好了准备。深圳的高校也万事俱备,安排好将一些课程通过录播、直播的方式,放到线上完成。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网课”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学校的“规定动作”外,为了抓住在线教育突然爆发的风口,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均推出了大量免费课程供学生在线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猿辅导、作业帮、网易有道、跟谁学等数十家在线教育企业向全国学生提供免费课程。

家住福田区的麦女士告诉记者,她为上小学的儿子选择了两门在线课程,“一个是英语,一个是电脑编程,都是免费课程,每天上课时间接近两小时。”麦女士坦言,自己选择在线课程时主要是受广告宣传的影响,“反正免费,闲在家也无聊,就给孩子报上了。”很多家长都跟麦女士有同样的想法,因为免费,也因为宅在家的时间太长,所以有“聊胜于无”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对于在线课程的质量也就不那么苛求。

这一波在线教育行情有多火爆?中国平安旗下的麦奇教育科技(iTutorGroup)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正大透露:“春节假期中,我们旗下在线青少儿品牌vipJr使用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5%,相当于在线流量为去年的两倍多,成人英语品牌TutorABC也比去年增加了85%。这两个数字是非常特别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孩子或者成人在春节假期都待在家里,除了上网或者看电视之外,在线学习变成了他们更好的选项。”杨正大表示,在麦奇教育科技的平台上,平均每天有十几万用户在上课。

行情爆发是机遇也是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2.08亿人,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2.59亿人左右。艾媒咨询2019年4月发布《2019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披露,2016年到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达3.05亿人。所以,在线教育爆发是大势所趋,而这一波疫情不过是“催化剂”。《新财富》杂志刊文分析认为,目前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大举推广免费在线课程,其真实目的即是在这个在线教育业务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牺牲短期的收益,加速获客和转化。

在这波新的“增长点”中,“被迫”将线下内容搬到线上的培训机构有点有苦难言。最近几天,深圳某连锁舞蹈培训机构在猛推自己的线上免费课程,“只要下载抖音,就可以跟着我们的老师,在线上练习舞蹈”。该机构的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是无奈之举,“这些线上课程都是免费的,不赚钱,说实话线上学舞蹈,效果也不理想,但是为了留住客户还是得做。”用线上免费课程增加客户粘性,这是很多培训机构,特别是艺术类培训机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也可以预见,疫情过后,这些在线教育的“水分”将被挤掉。

在线教育的突然爆发,也让企业面临新的挑战。豌豆思维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于大川坦言,目前随着用户体量的不断增加,豌豆思维的技术、教研、教师团队的承载能力都会有压力。一方面,创始团队要安抚、动员好员工,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上在线课的时候浸入感更强,会自发去打印或者手画出来一些背景板,目标还是去保证每个孩子的良好上课体验和上课情绪;同时,还要用技术的手段去提升大家线上办公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包括技术、教研的工作也要保证。于大川认为,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保证课程的质量。对于在线教育的未来,他用一个词形容——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场景化的、互动的数学思维教学是大趋势。”他透露,2020年,豌豆思维线上课程的研发和升级仍然是重中之重。

龙茂弘熙咨询有限公司近期做的一项调研分析显示,本次疫情期间,用户们通过亲友了解教育机构的居多,占比29%,通过广告了解的紧随其后,占23%。而人们在选择线上教育机构的时候,口碑是第一考虑的要素,占比47%,广告效应占15%。而在通过口碑选择线上教育机构时,有88%的受访者表示会信赖国家权威机构推荐的品牌。可见,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而依靠质量打动用户,依然是在线教育机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热度褪去还需苦练“内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目前资本对在线教育的关注度较高,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行业收获了可观的流量。但熊丙奇也坦言,流量只是获取用户的第一步,要想真正转化为产业规模,需要花心思提高教育品质,增强学生和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付费用户。这样行业才能在疫情结束后走得更长久。“现在断言在线教育(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为时尚早。”

对于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杨正大表示:“我曾预言三年左右,在线教育会替代线下学校成为课外培训的主流,相信这次疫情会推动这个拐点提前到来。”但他指出,当前的在线教育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竞争阶段,目前很多公司都在烧钱抢市场、抢老师、抢教材,这种低门槛的竞争导致同质化,也难以建立真正的竞争壁垒。“在线教育企业关注的重点应当在于产品和服务。”他认为,目前各企业可通过融合AI、大数据技术,打磨产品和服务,综合提升学习体验。疫情过后,这些“内功”才是企业笑到最后的根本。

身处热潮,龙茂弘熙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贾玮也对未来走势有清醒的认识。她说:“在我看来,目前,热潮已经从最巅峰的时期开始退减,大量用户体验后,对线上的模式和产品的优劣已经有了自己的评判,接下来,如何让体验型用户转化为长久用户是各家企业将面临的下一个课题。”贾玮认为,这次疫情期间,真正涌入大量新流量的依然是头部在线教育企业,“新增流量分两种,有效潜在用户及非目标用户。在潜在用户中,又分为体验过线上教育后,对线上教育产生好感的用户及不产生好感的用户。对于有好感的用户,应该利用低价高频的产品加强用户粘性,一步步刺激,转化成长期用户;对于对线上教育体验感受不好的用户,这时候是将其将其转化成线下产品用户的好机会。尤其伴随这一轮线下小机构的洗牌,大量认同线下教育的用户可以接盘。”贾玮预言,“在教育行业,线上不会完全取代线下,各自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都太明显,但OMO(线上线下融合)我认为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吴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