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成网红 警惕背后利益驱动

2016-11-09 04:51
摘要

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学生都挤在了通往成为一名“创客”的道路上。

传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让“创客”一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创客教育也迅速在广大中小学之间走红:“创客挑战赛”、“创客空间”、“创客秀”……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学生都挤在了通往成为一名“创客”的道路上。然而,这风风火火的背后究竟是教育的需求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要警惕“创客教育”走上弯路。

“高大上”设备成了摆设

所谓“创客”,是指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努力学习知识把自己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起源于西方的教育领域,如今正飞快走入我国中小学课堂,有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在创建自己的“创客空间”。然而,不少业内从事创客教育的一线教师发现,目前的创客教育似乎正在走向某种极端:仿佛创客教育就是要依靠改造实验教室和科技设备来实现,要搞好创客教育,教学环境必须得要足够“高大上”。“目前国内的创客教育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为创客教育一定要跟3D打印、跟机器人、跟各种‘高大上’的设备挂钩,这是很大的误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曾表示:“创客教育应该走出这样的误区,还原其育人的本质。”

一位曾经参观过北京市某所学校创客空间的业内人士,一提起该校创客空间的“奢华装修”就忍不住感慨,“上百万的项目拿下后,用来引进各种高级的设备,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用,最后只成了用来参观的摆设。”

不少教师对于创客教育中动辄就要引入高大上设备的意义也表达了质疑。“就拿3D打印设备来说吧,不少学校几十万买回来之后就放在角落里存灰,学生们也就是新鲜那么一阵儿,至于这么贵的设备到底在学生创客精神的培养上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真是不好说。”一位从事多年科技教育的老师对记者直言,“不少学校过分强调技术了,成了‘技术垄断’,创客教育的路都走歪了。”

科技教育公司分一杯羹

与红火的创客教育相呼应的是各种科技教育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其中有些公司瞅准了“创客教育”这一唐僧肉,都想要分一杯羹。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作为东城区的金鹏科技团校,自然受到了这类公司的关注。六十五中的科技教师李岩对此深有体会,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他频频收到来自各科技教育公司的推销电话,“单单是找到我的就有五六家,还有找其他老师的。”这些前来“洽谈合作”的公司目的一致,那就是推销自己公司的“套件”。“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确实会用到一定的材料,但是公司推销上来的高级‘套件’,我觉得离学生所需要的创新性还是有一定距离,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李岩告诉记者,甚至会有公司直白地表示,使用公司套件之后,“会帮您在相关比赛中得到一些成绩。”

有人分析称,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原始出发点是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单独地提供课程解决方案是不容易实现盈利的。因此,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将创客教育与设备配置强行挂钩,例如将3D打印机与创客教育直接捆绑起来向学校推销,这也造成了目前设备提供商多、真正有教育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少的局面。

火星人俱乐部2014年涉足创客教育,其创始人、北京大学硕士刘扬坦言,课程研发确实是一件成本消耗极高的事情。火星人俱乐部有一门名为“小小科学家”的物理科学系列课程。在完成这门课程构建时,来自全国985等各名校的十余位硕士投入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来编写“教学大纲”,“大纲编写时,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孩子的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的课程节点中需要嵌入的知识点,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期投入已经超过200万。”然而,“知识产权的价格却很廉价”,课程完成之后,被北京市有些中小学以每小时200元的价格引入课堂,“当然,课程盈利模式是可以重复的,但是前期的投入过程却很漫长,所以有些公司可能就不愿意有这样的投入和付出。”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张妙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