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改变了这个春天,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里,关于病毒、疾病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更多。这里,我们集纳了一份书单,它们都是非虚构,它们都是经典——这些名家名作,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相信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病毒和疫情,也可以充满信心地直面困难与危机。
《逼近的瘟疫》
[ 美 ] 劳里 • 加勒特 著
杨岐鸣、杨宁 译
三联书店 2015 年出品
《逼近的瘟疫》为美国著名女记者劳里 • 加勒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
作者在书中探索了近些年疾病发生的历史,大体按编年体的顺序考察了具体事例,说明了微生物流行病发生的原因,以及文化人、科学家、医生、政府官员、政治领导人、宗教领袖的各种反应。
加勒特在微生物的层面上探讨了进化生物学,仔细观察了病源和传病媒介如何变化,来对付人类自我保护的防御武器。另外,她还考察了人类如何通过计划不周的发展项目、指导不当的医疗措施、方向错误的公共卫生政策、目光短浅的政治行为或不作为,实际上为微生物帮了大忙。同时,书中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恐惧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会变得非常厉害。在整个历史上,它都曾使某种疾病的患者受到终生的控制;在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也会使人不当地耗费金钱和资源,去击退真正的或想象中的敌人。
《逼近的瘟疫》告诉读者,我们需要一种关于疾病的新思维方式。不要把人类同微生物的关系看做一种历史的直线关系,要寻求一种挑战性更强的做法,承认在人类身体的内部和外部,人类和微生物之间存在一种动荡的、非直线的状况。正如哈佛大学的迪克 • 莱文斯所说:"我们必须兼容并蓄,不求简单,不避复杂;必须寻求办法,来描写和理解一种我们看不见、却时刻受到其影响的生态。"
也就是说,要想了解人类与巨大的千变万化的微生物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形成新的看法,将彼此分隔的领域如医学、环境、公共卫生、基础生态学、灵长生物学、人类表现、经济开发、文化考古、人权法律、昆虫学、寄生学、病毒学、细菌学、进化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等融为一体。
《瘟疫年纪事》
[ 英 ] 丹尼尔 • 笛福 著
许志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 11 月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 • 笛福在《瘟疫年纪事》中描述了 1665 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 • 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
该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 • 佩皮斯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 美 ] 理查德 • 普雷斯顿
姚向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年 3 月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 24 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卡尔 • 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
理查德 • 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 • 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 61 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分获奖的得主。
《大流感 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约翰 •M• 巴里 著
钟扬等 译 金力 校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12 月
约翰 •M• 巴里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大流感》被美国科学院评为 2005 年度最佳科学 / 医学类图书。
大流感指的是 1918 — 1919 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 2000 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 5000 万 ~1 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约翰 •M• 巴里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 20 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 1918 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鼠疫》
( 法 ) 阿尔贝 • 加缪 著
刘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 8 月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 • 加缪(1913 — 1960)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丰富的细节,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同仇敌忾、勇敢反抗的故事。作品生动呈现了小城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也清晰刻画了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
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 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在《鼠疫》中,加缪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为世人指出了一条人道主义道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精神导师。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 • 戴蒙德 著
谢延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年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作者贾雷德 • 戴蒙德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他于 1997 年撰写了此书,于 1998 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国家地理学会根据本书拍摄的纪录片于 2005 年 7 月在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了此书。
在书中,戴蒙德试图提供"最近 13,000 年来所有人的简短历史"。但这本书并不只是描述过去历史的书。它试图解释为何欧亚文明最终可以存活下来并战胜其他文明,同时认为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歧异无法反映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