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广东老记们讲了哪些好故事?来听听

记者 李明/文 姜滨/图
2016-11-05 06:34
摘要

在新中国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之际,4日下午,广东新闻界在广州举行庆祝记者节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以记者讲亲历故事,说内心感受的方式,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新中国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之际,4日下午,广东新闻界在广州举行庆祝记者节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以记者讲亲历故事,说内心感受的方式,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我省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2015年度广东新闻奖、第十二届金枪奖及金话筒奖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我省新闻战线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十佳”优秀演讲人受到表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并讲话。

慎海雄强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省新闻战线要全力以赴投入全会精神的宣传报道,检验我们履行新闻舆论“48字”职责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要用旗帜鲜明的行动说话,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确保新闻舆论工作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步同频;要用改革创新的成果说话,大力推进媒体+科技、媒体+金融等业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用优秀鲜活的作品说话,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会上,获得我省新闻战线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十佳”优秀演讲人称号的记者通过讲述在新闻实践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新闻采访故事,展现了我省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良好精神风貌。

2015年,我省共有7件新闻作品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深圳报业集团陈寅同志获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在2015年度广东新闻奖评选中,来自全省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中央驻穗媒体的526件优秀作品获奖,邓红辉、黄丽娜、陈健、黄蓉芳、鲁军、肖胤、查九星、詹奕嘉、段岸立、苏再丰、郑瑾、郑宇嘉、于海滨、肖琳、耿海鹰等15位同志获第十二届广东新闻金枪奖,董兵、刘伟、高晞、高明洁、黄华等5位同志获第十二届广东新闻金话筒奖。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莫高义致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省主要新闻媒体有关负责同志、采编人员和新闻院校师生代表300多人参加活动。

【读特新闻+】

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在路上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陈美寿作为我省新闻战线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十佳”优秀演讲人受到表彰。在庆祝记者节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上,他讲述了怒江河谷里一个叫作目本村的故事。

微信截图_20161104222501

陈美寿在演讲。

陈美寿的演讲题目为《为了目本村不再“搬来搬去”》。在藏语里,“目本”是“搬走”、“搬来搬去”的意思。2014年5月19日,陈美寿作为援藏记者来到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挂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成为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到今年7月结束援藏返回深圳,两年多时间,采写了近30万字的新闻报道,记录下了察隅援藏干部的风采和甘苦、悲喜,更亲身体会到作为援藏干部的艰辛。他说,最刻骨铭心的,是三次去目本村采访的经历。

目本村位于古拉乡,是察隅县最为偏远而且不通公路的村子,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2014年10月,察隅县提出,希望深圳市支持,将目本村整体搬迁,以彻底脱贫。

当年11月12日,陈美寿陪同察隅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建文,第一次去目本村采访,为整体搬迁调研。

一路的艰辛超出想象。从县城到古拉乡的120公里山路,开车至少要7个小时,途中要翻越海拔5300米的折拉山。这里每年有五六个月大雪封山,无法通行。11月的折拉山,已有厚厚积雪。

第二天,从古拉乡政府到途中借宿的察空村,只能骑马个把小时,大多数时间是徒步。从海拔近4000米的山顶下到怒江边的察空村,是六七公里长、四五十度的陡坡。下这个斜坡,要走七八个小时。“一路下来,王建文的四个脚趾甲被蹭裂,鲜血和袜子粘在一块。”陈美寿回忆道。

从察空到目本村更加难走。一路在怒江边的羊肠小道上爬行,全是乱石,不仅要小心脚底打滑,还得提防随时可能滚落的石头,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村民说,这几年,在这条路上摔死砸伤的,就有八九个人。

第四天,从目本村去康纳组要经过流沙区。前面是带路的村民,一路不断滚落石头的危险让人胆战心惊。

更让人揪心的,是村民的生存状况。目本村29户、近200人,低保和特困家庭就24户,温饱都难以解决。村民说,从村里到乡政府,他们最快也要走一天;孩子们上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得住校;村民的最高学历,至今还是小学毕业!

陈美寿见到一位病倒在床上的女人叫恰姆。问她为什么不去看病?她说,家里没钱,浑身没一点力气,我走不出这个山沟……

这一趟采访,陈美寿和同伴们走了6天。回到县城,他做了一个视频短片《行走天路》发到网上,不少网友说,“看得想哭”。

要改变现状,必须整体搬迁。

但是,第七批援藏时间过半、资金已规划完毕,怎么搬?

“王建文说,想干只有一个理由,不想干却能找一百个借口。他调整援藏规划,在资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写下承诺书,‘不足资金自筹解决’,争取到项目立项。”陈美寿清楚记者当时的情况。

好在,目本村搬迁得到了深圳市的大力支持。2015年6月16日,目本新村动工兴建。

新村落户在上察隅镇的边境一线,这里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还可以固边、安民、富民,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村民的新家,每户都是占地542平米的藏式院落,电视机、藏炉、家具等基本生活用品配备齐全。

新修的水泥路直通上察隅镇,村民走到镇上不用半个小时,骑车送孩子上学,也就10分钟。

镇上卫生院的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有个头疼脑热,总算能及时看到医生!

今年5月30日是村民搬家的日子,那天陈美寿在现场。村民们全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兴高采烈地住进新家。

第一次看到新家,村民旦泽央宗说,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广东援藏干部!

村支书布多也说,比起原来的家,这里就是天堂。目本村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

为了整体搬迁,陈美寿先后去目本村采访三次,每去一次,都收获更多。曾经有不少人问过他,经常去这样的地方,你不害怕吗?“我说,当然怕。徒步在怒江边宽不过一两尺的羊肠小道上,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生死考验。我也有家人,有牵挂担心我的妻子和孩子。所以,每次去目本村,我都隐瞒着他们,只是说‘去下乡’,会五六天手机没有信号,不要担心。后来,妻子看到我发的照片和视频,她生气地问我,这么危险的地方,为什么你要去三次?我只能安慰她说,没事,我这不好好的嘛。”陈美寿表示,在他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地说,因为,我是记者!

对于目本村搬迁项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和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媒体推出过很多报道,其中有关目本村的一手素材都来自于陈美寿。这些报道传达的,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为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做出的不懈努力,体现援藏干部深入基层、情系民众、艰苦奋斗、不畏险难的工作作风。

两年多的援藏生涯砥砺了陈美寿,让他更多地思考,如何做好一名记者。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我想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在路上!作为一名从业18年的记者,在深入基层、接近新闻现场的‘天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奋力前行!”陈美寿说。

见习编辑 王行王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