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密闭的防护服,戴着易雾化的护目镜,背上沉重的消杀器械,每天穿梭在疫点、医院消毒,直面病毒感染危险,他们是龙岗区坪地预防保健所疫情防控消杀组,由24人组成6个小分队,关于抗疫,他们全天24小时不“打烊”。
在接到辖区首起确诊病例疫情报告后,消杀组迅速组织人员前往确诊病患住所进行终末消毒,“我来打头阵吧,2003年我也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消杀工作。”组员王文强主动请战。
出发至目的地后,王文强熟练地穿戴好防护用品,背上重约15公斤的消杀器械直奔疫点,在布满病毒的环境中持续开展消杀工作数小时,结束后他的脸已经憋红了,护目镜布满水雾,肩上也尽是被器械磨出来的红印。“还好这个小区可乘搭电梯,平常去的多半是没电梯的老住宅区,来回背着这一身消杀器械爬楼梯真的够呛。”王文强擦拭着身上的汗液说,“我爱人在药店工作,她这段时间都忙到半夜才回家,我们见面的时间也不多,一个上前线,一个物资后援,互相给对方加油。”
今年55岁的石卫军是疾控工作资历最老的队员,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同样也是抗击非典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家都说他是消杀组里的“全能老师”。
每一次执行小组消杀任务,石卫军便带队前往,足迹遍布了每一个危险疫点,根据最新版的消毒指引,结合消杀场所的实际情况作出研判,消毒范围,消毒药剂需要多少剂量、浓度,清洁通道线路,消杀人员的交通工具及自身手消毒等终末消毒,他都一一指导。
在队友们进入疫点前,他都反复确认其防护装备是否密闭完好。“咱们队里很多都是年轻后辈,我是真的放心不下,唯有做好防护工作才能保护好他们自己。”他整理着身上的应急马甲说道。
“发热病人及观察病例定点收治医院”,这听起来就很危险的地方,却总能看见这群人的出现。自2月1日起,消杀组全天24小时待命,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接到疫情消杀指令便要火速前往对患者留观病房、患者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进行消毒处理,这就意味着消杀组每天都在近距离跟病原体抗战。
1995年的卢丰权和1996年的何本臻,是组里年纪最小的两个男孩子,参加工作刚满半年便加入此次抗疫。“这是第一次上一线,还好前辈们一直在旁指导,我们很快就进入状态了。”何本臻说。病患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存在大量的病毒和细菌,进行消毒处理的时候必须要非常严谨,若处置不当,消杀人员也有感染的风险。
“终末消毒的确是一项既危险又艰苦的工作,但既为公卫人,那我便是在做我该做的事情,坚信疫情的拐点很快会出现。”卢丰权说。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